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四二:贯通

《传习录》四二:贯通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8-11 20:05 被阅读0次

《传习录》四二:贯通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陆澄询问《大学》《中庸》两本书的异同。先生回应说:“子思概括《大学》一书的主旨,为《中庸》第一章的内容。”

圣人孔子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孔鲤,除了在《论语》中被那个人精陈亢当了一回枪使,再也没有在其他文字中被提及过。不过,孔鲤的儿子比孔子的儿子了不起。孔鲤的儿子叫孔伋,也就是子思,子思对于圣人之学有传承之功。后来,以孔门传承人自居的孟子,便师从子思门人。

朱熹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由子思笔之于书而授孟子。

关于《中庸》首章,也是在穿求文义上下足工夫的朱熹的贡献。《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一开始并无章次之分。朱熹注释《中庸》时,将之分为三十三章。《中庸》首章指的是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内容。

朱熹注释《中庸》首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己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也。”

单纯从朱熹对《中庸》首章的注释来看,王阳明心学与之同出乎一脉。只不过,沿着这一注释,两人在将“出于天而不可易”的“道之本原”同归为“理”的同时,对“备于己而不可离”的“实体”有了不同的理解,朱熹诉诸于“性”,生发出了“性即理”的结论,王阳明归诸于心,形成了“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思想。至于此后的“存养省察”功夫,以至于“圣神功化”,因为起始思想的分歧,渐行渐远,完全变得不相容了。

《中庸》首章首先是《中庸》一篇的“体要”。王阳明在朱熹注释的基础上,认为《中庸》首章总结涵盖了《大学》一书的核心要义。

不得不说,两者之间,的确有着某种若隐若现的联系。《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爱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从本末始终的角度,分析和展开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首章总括拔高了《大学》一书的核心要义,从内在机理上,去揭示为学的宗旨。《大学》描摹了学者的外形的话,《中庸》则重构了学者的内在神韵,将之立意进一步深化——穷究性、道、教,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此后,王阳明概括得更为简单——人人“学为圣贤”——人人通过不断地“去人欲,存天理”,逐步趋近“学为圣贤”的学者目的。

相关文章

  • 传习录

    【2021.2. 19 周五 】 Day 246 *学习内容:《传习录~196》 主旨: 心明白了,书自然融会贯通...

  • 初学《传习录》之浅见一

    于我而言,仰慕阳明先生已久,对于先生的学说却从未涉猎,传习录是第一次学习。不能像各位学长一样,能全文贯通理解。按...

  • 四二

    不愿起飞的鸟儿 总是在原地观望 诱人的蓝天 白云 清风 微雨 终归只是幻想却无法接近 鸦雀也好,鸿鹄也罢 不愿起飞...

  • 四二

    努力的往你走 而你却跑着在离开 停下来看看将要去何方

  • 四二

    昨个意外跟朋友出去喝了点酒 准确的说硬拉去的 感觉我每次都不是自己很主动去 都是他们硬来 然后昨天意外认识了三个新...

  • 四二

  • 四二.告别

    生命在这一刻变的暗淡无光, 他的世界在这一刻也随他合目。 他睡着了,他搭着生命最后的 末班车徜徉在他一生的梦境中。...

  • 随笔四二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别时,却也日月曾同辉。 乡愁似乎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话 永远也走不完的路 永远也不愿醒来的梦。...

  • 贯通

    心意贯通,针到病除,患病修复,术者寿康。 这是一种意念,也是融会贯通与治疗的口诀。 中医针灸的神奇,在于看不到摸不...

  • 贯通

    与小侄儿一起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先观察封面,了解作者,然后就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借助文章当中的插图,了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四二:贯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bt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