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一部1950年的日本旧电影。由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莜竹丛林》改编而来。影片以大雨下破庙罗生门为讲述地点,两个讲述人,一个倾听者。影片以奇怪且可怕的死亡故事为悬念展开。由于年代久远的关系,全片都是灰白背景,在我看来稍稍有点让人反感。我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才耐着性子看下去的。
夏日的密林里,目击者匆匆的脚步,不断地发现证物,女人的带有长长面纱的帽子,武士帽,一根滑稽的绳子。目击者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丛林深处望去,突然,一双狰狞的可怖的手横在银幕前!似乎叫喊着:救命。可是,那是双死者的手。
故事继续带着悬疑展开。诡异的背景音乐,演员声嘶力竭的表演,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悲哀。这是一桩命案。两个疑犯,一位死者,一个目击者。四个相关的人却讲述了四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版本一:声名狼藉的强盗多襄丸只因在密林中感受到一阵清风,看到了过路的武士妻子的蒙着面纱的女神般的面庞,竟起了杀人之心。多么荒谬的杀人动机:只因对女子美貌的妒羡。我不知如何客观地评价这样的思想,至少在我看来是荒谬至极。狡猾的他投武士的所好将他欺骗后捆绑,并最终占有了武士的妻子。他也在偶然被捕后承认了自己是杀害武士的凶手。随之而来的是一声声刺耳的大笑。版本二:可怜的武士妻子边哭边讲述着,在她被迫屈服于多襄丸后,她哭着看着自己的丈夫,想寻求一丝劝慰。可迎面而来的是被绑着的丈夫那双冰冷的目光和那副憎恶的表情。在情绪的极度失控下,她用自己那把镶着宝石的珍贵的匕首刺向了冷漠的丈夫的胸膛。版本三:身为死者的武士借由巫师的身体述说了那段故事,并坦言自己正处在黑暗的地狱之中,渴望着找人陪葬。美丽的妻子在无能的自己面前被强盗玷污,可怕的妻子竟还要求强盗杀了自己以便能和强盗在一起。谁知多襄丸竟反过来帮助自己:“这个女人,你想杀了还是放了,你一句话。”最终女人逃走了,多襄丸去追赶,只留下心痛的武士。寂静的四周,他听到有人在哭泣。最后发现那个流泪的人竟是自己。极度悲痛之下,他捡起妻子的匕首刺向自己的胸膛。版本四:目击者看到气急败坏的女人冲着两个懦弱的男人大笑大喊,怂恿着他们决斗。在一场闹剧般的决斗下,武士不幸身亡。(这一版本或许是真相,可目击者害怕被无端牵扯,没有说出真正那些他看到的,而是做了伪证。)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这四个人中,到底谁没撒谎。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无从知晓。听完这样的故事后,最初的倾听者也发出了阵阵大笑。尤其在他看到被遗弃在罗生门墙角的婴孩,在他拿走了包裹着孩子的和服后,他的大笑一声声地更加刺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两分钟,和尚(讲述人之一)抱起婴孩,目击者试图往他怀里接过婴孩,和尚本能地拒绝。因为他已经害怕了这样充满谎言的世界,他失去了对人类最初的信任。可是,迷途知返的目击者那忏悔的泪水融化了和尚的怀疑。最后目击者从和尚的怀里接过婴孩,就像接过了一个充满希望和诚信的未来。那一刻,我被感动了。
“撒谎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但人是因为太软弱了所以才撒谎,甚至是对自己撒谎。”“但有谁是真正的好人?也许仁慈只是一种伪装。人们只能忘掉坏的东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的好的东西。因为那样比较容易。”倾听者如是说。我不得不承认,他或许是位大智慧者,可他又好像悟得太透彻,结果仍然摆脱不了庸人的命运和选择。
“我为我所做的感到羞愧。我不能理解我的灵魂。”目击者忏悔着。可,谁又能真的理解自己的灵魂呢?
“人的生命像少女一般地真实,也像晨露一般地短暂。”“谢谢你(目击者),让我能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在目击者接过婴孩时)和尚欣慰道。在我看来,安插和尚这一人物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在灰暗的谎言的世界找到一个相信未来美好的理由。
那个最后出现在荧幕中的象征着诚信的延续的孩子,如果还在世的话,也已是个63岁的老头了。真想知道他在看这部他的处女作时作何感想。是否知道曾经那个小小的自己竟肩负着这样巨大的使命。呵。真可惜。现在的世界,仍然处在罗生门中。而且,似乎愈演愈烈,成了可怖的后罗生门时代。。。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认真地告诉自己:我用稚嫩的笔体在疮痍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就像1950年的人们对自己说的。)
2012.8.2 陌上桑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