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对于“死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所感知的?是亲人的离世?是新闻事件的触达?还是只是稍稍好奇没有太多感知?
而我对于“死亡”的认知是从今年年初一氧化碳中毒开始的。当时晕倒的那一瞬间失去意识的时候以为自己濒临“死亡”,我的潜意识反复告诉自己“不能死”,而住院的那天晚上一晚上不敢闭眼。
所以,你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注意“死亡”的?是从有过类似遭遇开始的。而对于“死亡”我们是要畏惧它吗?还是顺遂自然规律正视它?我想《大河背后的城市》给了我答案。
这本小说是由德国著名作家卡萨克所写,他是战后德国文学界最引人瞩目也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也是德国甚至欧洲最绝望、最严酷时期的噩梦般的象征和存在主义的代表。他对于死亡之谜着迷不已,他认为与生一样,死亡也遵循着永久性变异的原则。
那放在我们的《大河背后的城市》这本书里,整篇小说卡萨克通过主人公罗伯特以“生者”身份去到大河背后的死亡之城担任档案管理员所经历的人和事,也是在这座城市他和昔日的恋人再次相遇却爱而不得,不妨我们就以他和安娜的故事来看看卡萨克对生死轮回的探究。
昔日恋人重逢——难舍难分
罗伯特坐电车初到大河背后城市的时候在喷泉广场遇到了取水的妇人,其中一位妇人把他引到地下室安放行李,这个人就是罗伯特昔日的恋人安娜。
而在地下室罗伯特遇到了自己逝去的父亲(一位律师),他要继续对安娜(安娜生前是梅尔滕斯医生的妻子)的离婚案子做审理,在此之后安娜的身份与罗伯特的故事一步步揭开谜底。
而罗伯特自从第一天遇见安娜就再也没遇见了,直到一次市政府楼下的游行再次把他们两个连接,只是罗伯特并不知道现在的安娜是逝去的“幽灵”。
安娜生前因为某些原因他们各自都有了家庭,但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又再次相遇。这算是安娜死而重生的相遇,或许大河背后的世界不完全是悲剧,但事实真得如此吗?
得知阴阳两隔——生死别离
当罗伯特终于把安娜邀请到自己住的地方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安娜不是人,是“幽灵”,是生活在大河背后的城市的亡魂,只是目前还保有肉身。而与此同时,安娜也才知道罗伯特和她不一样,罗伯特并没有死他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彼此都不能接受对方阴阳两相隔,而在此之前安娜为了尽快与罗伯特相识加速了自己租住申请,现有已经逝去过一次的“幽灵”身份也危在旦夕。
深刻记得安娜祈求罗伯特拯救她的场景,她不想就此死去,希望罗伯特当天就找高级专员对接大绅留住她的生命,但是罗伯特没有感知到安娜的危机。
试想,谁愿意死去,我们很多时候都畏惧“死亡”,在关键时刻很难泰然应对。而安娜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冒险“死亡”的举措也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种横亘在生与死的挣扎,是罗伯特不能接受与不知道如何面对的挣扎,也是安娜对是否“死了”还会“再死”不明的担忧?
无法挽回安娜——感知生死
当罗伯特再次寻找安娜,安娜已经就此化作石塑,罗伯特只能以亲吻“石塑”的额头就此告别,也许石塑就是石塑并非安娜。
生命是一场无尽的别离,爱情也是,宇宙万物任何事情都是,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生是可以变的,死同样也是。就如卡萨克的观念一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变。
也许生死就是这样,但逝去又何尝不是重生?就像罗伯特最终又以“死者”的身份回到这座亡灵之城一样,或许安娜也会以某种方式重生。
写在最后的话
安娜让罗伯特成为他又不是他,就像卡玛拉让悉达多成为他又不是他一样。整个亡灵世界的经历就像是看了一遍《寻梦环游记》,但远比电影深刻。以至于在《大河背后的城市》里走一遭之后重回现实还是回味无穷,就像此刻坐的车刚好驶过大桥经过了一条河,不经在想书里的河与桥是否也是这样?
《大河背后的故事》这个大河不单单是横隔两座城市的一条简单的大河,它是生死阴阳两相隔。命运的轮回让我们“出生”就开始思考“死亡”。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死亡”在哪一刻会来临,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死亡”并非是一切事物的尽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重生,作为“生者”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作为“死者”也一样。
或许《大河背后的城市》这本书不单单是让我们感知“死亡”,是跟随罗伯特在看过亡灵之城人和事之后,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正视“死亡”而不过多畏惧“死亡”;而感知了“死亡”后的我们也能更好地审视现当下“生者”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