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抉择

孔子的抉择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6-30 08:11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901203

    【原文】“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白话】“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不是还不如死在你们的手里吗?况且我即便不能用大夫礼葬,难道我就死在道路上没人埋葬吗?”

    思考之六】夫子对于自己的丧礼,抱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夫子怎样的心态与坚持

    前面夫子斥责子路“使门人为臣”属欺诈行为;接着,夫子用一个“且”字,有递进的意思,进一步说明夫子不认同子路这一违礼行为的又一原因。这里夫子用了“与其A无宁B”的选择句式,这通常是在面临两难之间的一种取舍、一种抉择!

    夫子面临的两个选项:A.“死于臣之手”;B.“死于二三子之手”。“死于臣之手”,享受拥有家臣的大夫待遇,死的规格比“死于二三子之手”要高,但是,很明显这是违礼的行为;而“死于二三子之手”,死在自己的弟子手里,也就是由自己的弟子们治理丧事,这样的级别当然比不上大夫的规格,但这样的安排却是符合礼的。夫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 “死于二三子之手”。

    AB之选,实际上是“违礼与守礼”,夫子坚定地选择了守礼。这是夫子面对高规格的大葬不为所动,而做出的一个抉择,他宁愿守死善道、坚持礼制,也绝不僭越违礼求大葬。大葬固然无限风光,“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正确的方法而得到的厚葬,君子是不能安享这样的待遇的,用夫子的话说,这样的死也算是一种“不得其死然”;而薄葬也许有些凄凉,但这样做合乎礼,礼才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和前提,没有什么比坚守礼制更加重要的了。这是一种对于礼制的维护,也是一种取舍的智慧。同时,夫子也自豪地选择了二三子——自己的弟子,这是怎样的一份千古师生情谊啊

    最后,夫子更进一步说“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我纵使没有办法获得这样一个风光的大夫级别的葬礼,难道我还会被弃尸路旁无人埋葬吗?为什么?因为我还有你们这么多可爱的弟子呀。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一种信心,对弟子的那种信心。当然,孔子也画出了他的底线,就是子路还有各位弟子们,你们不用担心,我除了有你们这些好弟子,况且我也还有家族的人呢,尽管儿子孔鲤去世,但就弟子中,也还有女婿公冶长、侄女婿南容啊,我也还有以前的同事、朋友啊,这些人也都不会让我弃尸路旁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孔子死后,就连鲁哀公都亲自悼念,还致了诔辞;众弟子在墓前守心丧三年,还有子贡庐墓六年。

    本章,一方面表达了孔子对于自己丧礼的笃定和洒脱;另一方面孔子也肯定自己不会弃尸路旁。通过这样的话进一步来告诉他的弟子们,只要依照我的身份好好地备办我的丧礼,就是对我最大的一种尊敬,对我的教诲最切实的一个实现。

    【思考之七】通过孔子对于自己丧礼的态度,他的弟子们学到了什么?你又有何收获

    这一章,通过孔子对自己丧礼的抉择和态度,表达了孔子对于礼的坚决遵从。本章夫子已经不在大夫之位,坚决反对子路以弟子为家臣给自己治丧的欺诈行为,这次他又守住了非大夫之礼。“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这是夫子掷地有声的、坚守礼制的宣言

    学完本章,留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不能否认子路对老师的一片爱敬深情,然而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这份情感呢?如果把握不好,深情很容易就失去理智,进而失去了礼制。很多美好的品德,如恭敬、谨慎、勇敢等都需要礼来加以调和、节制才不致于偏于一端,才能恰到好处、适度合宜。《论语·泰伯篇》里夫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对于情和礼,夫子一贯的主张是“发乎情,止乎礼”,就是非常智慧地将情和礼完美地协调起来。《中庸》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是这样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情与礼只有达到适当的平衡,情才和谐,礼才有温度。

    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各式各样的情,如“亲情”“同学情”“同事情”“朋友情”“战友情”“师生情”等等,各种情纷繁复杂、五花八门,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只有把握住了礼的根本,守住了礼的原则,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恰如其分地处理,让各种错综交织的情,既有人情的温度,又不失礼的尺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抉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fx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