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去撒哈拉吧

——读《事实》
作者:汉斯·罗斯林(瑞典);欧拉·罗斯林(瑞典);安娜·罗斯林·罗朗德(瑞典)
译者:张征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读了这本书,第一感觉是震惊。
我震惊我是如此无知,看起来很平常、简单的问题,我却不知道答案。
你知道在全世界所有的低收入国家里面,有多少百分比的女孩能够上完小学?
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
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下的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全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现在是多少岁?
……
其次是震惊于世界上竟有这么多跟我一样“无知”的人类,顿时心情好了很多。
再次,从未想过,竟然可以这样来思考,用数据说话,用理性判断,不存偏见。
作为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虽未经历那贫穷年代,但好歹离我们不远,父母都经历过饥荒、祖父母甚至经历过战争,新中国成立也才短短数十载。我们是能够切身体会到我们国家的变化和发展的。
可是并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人都对我们有同等认识。
连那些所谓“发达国家”的人,也免不了存在偏见,他们的偏见来源于“无知”。
你能想象到,现在的法国儿童听到中国,第一反应是贫穷吗?他们会问我们是不是有电视?是不是没饭吃?我们的小朋友有没有玩具?有没有坐过汽车?
就像有网友吐槽,她来自西藏,别人都会问她的问题是:每天是不是骑牦牛上学?一辈子只洗三次澡?
Come on.这都什么年代了?我们何止有电视机?都淘汰不知道多少个手机和电脑了。
按照书上提到的将世界人口按照人均日收入分为四个等级。

我们竟要窃喜我们已经跻身于第四级的水平了。可别人在怀疑我们是否知道电视是什么。
原来我们更多的是比较“情绪化”,我们的思考并不理性,我们没有拿事实说话。
这并不是说我们对生活当中每件事都要吹毛求疵,追根究底。只是,从这里可以得到启发,我们的思想有时并不可靠,有时会让我们错的很离谱。还有,我们怎么从如今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被人牵着走?
各类媒体的夸大报道,新闻的各种灾难报告都让我们无比恐慌,我觉得自己活着没有安全感极了。
事实上,各种灾难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的世界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由于自媒体的发展,社会中发生一件不好的事情,就会有各种人不经思考并添油加醋,从而大肆宣扬。你说的越离谱,越吸引人,传播得越快。而我们大多数情况下被动接收之后,不会多加思考,而加以吸收,接着可能会有二次传播。
A经过几个人的传播可能就变成了B。我们了解的不一定就是事实,好像也没那么多人关心事实?
也不是。
有人会写这本书,有人愿意看,有人愿意思考,有人愿意关心事实,所以世界在变得更好。
我们可以吹着空调,玩着手机,听着音乐,惬意地躺在沙发上看书,偶尔捻起旁边桌上的樱桃塞进嘴巴里,接着翘着二郎腿再看下一页。
可能我们的父母,在他们的童年时光都不敢想象我们现在的生活吧?更别说祖父母那一代人了。
说来,我们如此幸福,幸福竟如此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