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自己开始越过️孤离,不愿意被谁打扰,也不愿意打扰谁。
工作日的忙碌会让我有些许的安全感,夏日的热烈倒是成为我的保护伞,我承认我愿意躲在我的世界里,即使我一个人我也乐在其中。
昨日有一位朋友过来聚一聚,在某一刻内心有些许挣扎长期固定格局被一下子打破有些不知所措,然而下一刻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两个人炒几个菜一些水果,吃吃停停,说说笑笑,说我的她的身边人的,某一刻也是从未有过的轻松。
说到朋友,我这人在人情世故上从来都是放养的方式不会刻意联系也从不维护,所以朋友也所剩无几,然而我并不害怕失去,能失去的从来都不曾真正拥有。我的朋友廖廖无几大家平时也很少联系只是偶尔聚一聚,还是一如从前,我一直所理解友情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需要刻意联系,大家在各自的生活里各自安好,想聚一聚就聚,想聊天了就聊,不需要讨好,不需刻意。秉着这样的方式也渐渐和一些人分道扬镳。在时间里,有些人就不知不觉的离开了,然而你也没有挽回,大概就成了我们都心知肚明的沉默。
也在时间里,我发现如今的我更加愿意一个人生活,宁愿过的孤离,我不再在乎有没有人陪伴,需不需要别人的鼓掌,也不再在意有没有人一起同行,是否有人理解有人懂自己。
在理解这方面我突然发现所谓的感同身受是很难实现以及真正理解的,每个人生活,环境,认识,都不一样,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是非常难得以及机率极小的事情。比如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我两个同事想和我一起开工作室,有个同事打电话和我交流,然而她在和另一个同事表达时,我所有亲自和她说的话到了第三个人那里便物是人非,完全成了莫须有的事情。事后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了,这样的事情让我不禁想起日本一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书,无论是《罗生门》还是《竹林中》,何为真正的善良何为真正的理解,在以个人角度与利益相关的情况下还会存在真正的理解吗。正如《竹林中》每个人的辩词都不一样,人性,理解,真相还有那么重要吗?有时候我突然问自己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理解你,懂你,真的那么重要吗,她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你了。
所以,再回到一个人的生活里,孤离也并没有那么可怕里,可怕的是鸡同鸭讲的理解,可怕的是虚假的理解。与其这样还不如一个人的生活里。
我也知道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活成一座孤岛,可是我所想说的并不是一个人彻底的孤离。即使是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并非是彻底的避世,而是身处凡尘,在心中修建笆篱。话说,你让我独居深山老林,少了网络,少了与之便利的超市,少了我喜爱的电影院也是万万少不得的。
那么我所想要到底是什么里,或者我想要告诫自己的又是什么了——大概是放下所有人对你看法对你的标签,放弃你真正意义上想要的理解,放下你的过去式,分清楚你所喜欢的和你所想要的,听从你潜意识里声音,找到你自己,做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过你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知道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有的人终其一生找不到自己,或许有的人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却不得已放弃,或许还有很多人在与生存与之争斗。那我们真正能做的又是什么,大概是在时间里,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这样我️想起我大学里一位老师,她是我非常敬重与喜欢的老师。她是一位国画老师,为人低调,看似高冷实则为人和善温和。她只是把自己放在工笔画世界,借以书籍和书法安度自己,合着女儿一起过着自己的小确幸。生活是什么,无论是过的光鲜亮丽还是过的简单舒适,只要自己过的舒适,自由,快乐,又何畏惧别人的目光,一个人是一种生活,一群人的热闹是一种生活,可是生活哪个才是你真正想要的来,大概只有自己清楚吧。就像我喜欢的老师一样,坦然做自己,喜欢简单安静的生活那就简单安静的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的舒适安逸,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毕竟生活里好与坏,真实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是吗?有时候我挺感谢我遇到的这些人的,和她们的相遇,相处,还有他们那份独有魅力,让我找到我自己,也更好的面对我自己,最真实的自己。
大概这也是生活的魅力吧!
热闹或是孤离哪种状态并不重要,见过午夜热吧里随着音乐摇晃的人群,你难道也要质疑那份快乐吗,每个人对于生活的定义,快乐的成分都不同,你要是觉得自己幸福快乐就好。有时候也会羡慕把生活过的热烈的人,只是我这种温性子只会东施效颦吧,不如顺着自己的节奏走,就好。
转载须经过本人同意并注上署名“包包子”,或是私信我,谢谢尊重,谢谢支持!愿你和阳光一样美好
注:我一直都在,从未离开,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