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启示
在科学出现之前,人类的知识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比如如何种地,古代农民通过亲身教育,传递给下一代。另一种是神的启示,比如修道院的知识来自圣经,而圣经则是上帝赐给我们的。
很明显,这时候的知识范围非常狭窄,质量也不高。比如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等等。
逻辑实证主义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开始登上了舞台。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开创了新的知识来源,那就是实验和观测。大球和小球从高处落下,到底谁先落地,既不是传说说了算,也不是圣经说了算,而是上比萨斜塔往下扔铁球看看,看到是先后落地,还是同时落地,这才说了算。科学理论来自观测和实验,同时,得到的证据必须以严谨的逻辑组织起来,这就是所谓“逻辑+实证”。
我们从小到大,学校里学的那些科学知识几乎都是这么来的。但是这个方法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科学实验和观测的次数总是有限的,有限次数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并不总是一直可靠。比如有一只科学精神的火鸡观察到,每天上午都有人来给它喂食,它耐心地观察和记录了一年,积累了大量数据,然后得出结论:每天上午十一点,就会有人来喂食。直到该火鸡在感恩节前一天被主人抓出去宰了。在理论上,我们并无法证明科学带来的知识是可靠的。
可证伪性
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碰到的问题,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性”。一个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不是看它能不能找到证据支持自己,而是看允不允许找到证据否定自己。比如关于伤口感染是由细菌引起的这个理论,它的可证伪性就是一旦消灭了细菌,伤口就不会感染,如果伤口仍然感染,那就说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心诚则灵就无法证伪,一旦不灵,你就可以说是因为心不诚。什么叫“可证伪性“,就是冒了有可能出错的风险,对世界提出一定的预测,这样的理论才值得认真对待。
范式
可证伪性理论也同样存在漏洞,因为后来人们意识到证据本身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比如以前的人为什么认为地球是中心,因为根据观测,太阳一直是东升西落,围绕着地球在运转的。这就是非常主观的一个证据。观察实际上是一个高度主观的过程,到底看到了什么,取决于你头脑中有什么样的理论。
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范式。简单说,范式就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和行为方式。比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一次范式转移,人类看待整个世界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经济学一直以来假设人是理性的,直到开始考虑情感因素,开创了新的经济学领域。以前的人认为发疯是被魔鬼缠身,会被活活烧死,弗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打破了这种说法,而华生不屑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完全抛弃了精神分析,建立了新的范式:行为主义。这里面不仅有科学的递进,还有全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变革。
科学研究纲领
我们这代人接受的科学观念,觉得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就是错误的,非黑即白,无法共存。而拉卡托斯则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的学说。他认为每一个研究都是在一个纲领内部进行的,同时有很多纲领并行。彼此博弈,有的在进步,有的在退化。和库恩的”范式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承认两套不同的知识观念系统可以并行,他们之间往往不是革命和被革命的关系,是纠缠不清的一对老冤家的关系。比如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研究生物演化的进化论和用进废退学说,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经济学和基于非理性人假设的经济学等等,彼此都在成长、发展。
参考《罗辑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