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过的又一部侦探小说,也是看过的东野圭吾的第二部作品,和上一部《恶意》类似,在写作手法上,除了围绕层层叠叠的作案时间、扑朔迷离的作案手法之外,又是在作案动机上做了文章。
我的观点也一如往常,侦探类小说对于作案的时间、手段,几乎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想象力,大概除了时代的进步所必然带来的新型犯罪之外,不会再有什么新的创意了。那么作案动机就必然会成为了侦探小说新的着眼点。想法总比办法多,手段也永远不像动机那样不可捉摸。人心总是难测的,你可以说种种动机太离谱,或不太可能,却总不能种种动机绝不可能。这里不可能,不代表那里不可能,过去不可能,不代表以后也不可能。看过了种种离奇的故事,即使内心里未必相信类似的故事会在现实里发生,却也只能去感慨这里面叵测的人心,毕竟未必会不是绝不会。
更何况作者是日本人,日本人自有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人又怎么能够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切身的体会呢?或许我们认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习以为常的。或许我们认为震惊震撼的事情,他们倒可以感同身受。所以作为读者,尤其是习惯了阅读理解的中国读者们,常常也会努力设身处地的从异域的文化、习惯角度思考,试图从字里行间分析出一些深刻的命题来。
我们认为没有立意的文学作品不是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要努力为每一部文学作品找出个高深的立意来,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文化特性了,或许异域的人看过来,这个特性也很有些匪夷所思。至于我,我只认为《放学后》的犯罪动机写得够出人意料,够不符合常人的逻辑,但越是不符合常人的逻辑,便越是符合侦探小说的逻辑,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小说不是部老套的小说,的确有它可看的看点。至于它的高深立意?我总能勉强找出几个来,但这种勉强找出来的立意能不能说服我自己呢?我是没有丝毫信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