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拍摄四个人在打扑克,藏在桌子底下的炸弹忽然爆炸了。这个不叫悬念。如果你事先告诉观众桌子底下藏着炸弹,四个人在这张桌子上打扑克,他们不知道桌子底下有炸弹,然后,在某个时刻炸弹爆炸了。这就叫做悬念。
因为人人都在期待着:这个炸弹会在什么时候爆炸呢?爆炸之后,局势又会如何发展呢?
以往我们认为,爆发的一瞬间才是最有看头的,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会花大力气去描写冲突时刻。但是,这是把力气用错了地方。这就好比小孩子刚生下时你只给他喝廉价山寨奶粉,孩子从小营养不良个头矮小,结果到了十八岁希望他肌肉发达,去当拳击手。
制造矛盾冲突,需要的是张力,它是一个人拉弓箭的过程,弓箭一点点被拉开,越拉越满,满到所有人都感觉箭一旦发生一定力道十足。弓箭将满未满,将射未射,这就是好状态。如果没有积累到这种张力状态,就不应该让矛盾爆发。
一般人会认为写矛盾冲突是让箭发射的那一瞬间,其实,把弓箭拉满的过程才是重点。这个过程铺垫不足,草草了事,后面的冲突爆发就好像早泄。没有人希望体验的早泄。
矛盾冲突积累的过程,是你把千斤之石推上万仞之巅,积蓄起势能,然后,你只需用手指轻轻一推,巨大的势能将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倾泻而下。
回忆一下,你是不是看过一些小说、电影或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剧),感觉故事里人物冲突有点过头了,你在心里嘀咕:按照现实世界的逻辑,这几人不至于有这么大反应啊,小小的一件事情弄成这样,至于吗?
矛盾积蓄不够,内在张力就不够,也正是因为内在张力不够,作者为了冲突效果精彩,不得不虚张声势,使得人物的反应格外夸张,编剧和作者花大力气去展现冲突时刻。但在观者看来,这剧情真是太浮夸了。
你注意到了吗?没有积蓄好张力就让冲突爆发,就很容易跌入到上面这样的坏循环中。
最后以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一个场景来结束吧。
一个小男孩拿着一个包,包里有个定时炸弹,故事交代了炸弹会在12点的时候爆炸。小男孩不知道包里有炸弹。他坐上了一辆拉公交车,随手玩着一张糖纸。时钟上的时间一点点地接近12点,滴答滴答滴答……公交车上的人都如往常一样,有的在发呆,有的在轻声聊天,他们不知道死神已经慢慢地接近他们了。时钟继续往前走,越来越接近12点,镜头不断地在小男孩的包和时钟之间来回交叉剪辑,节奏越来越快。
终于,时针指向了12点正,剪辑的速度一下子停了下来,紧张地音乐停止。所有观众的神经紧绷起来。然后时针继续走,炸弹没有爆炸,小男孩还在玩他的糖纸,车上的人依然如故。人们被吊起的心又放了下来,然后在心里想:那个炸弹坏了吗?
就在这时候,炸弹爆炸,公交车被炸毁。
在观者看来,炸弹爆炸的一刻是最精彩的,只有创作者知道,之所以炸弹爆炸的一刻精彩,是因为,在此之前他用尽全力一点一点把那张弓拉满了。
在以往的写作中,你有刻意地将重心放在张力积蓄的阶段吗?还是会忽略掉这个阶段,去着力描写冲突?
在矛盾冲突爆发前,你会把那只弓箭的张力积蓄得足够满吗?
或许,你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了,可你又困惑了:知道是知道,但是有什么方法能把弓箭拉满呢?你小子只给理念不给工具,好比给了补汤没给勺子,太不地道了。
哈哈,放心,阿幸是个很厚道的人,下面一讲我们就讲把弓箭拉满,把张力拉伸到极致的方法——《如何写好小说的矛盾冲突:合理情境下将矛盾推到极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