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教师节,致敬所有教师的同时,特别想写写王阳明大师,因为阳明先生"最爱是讲学",最喜欢的事情是上课和教学,最大的喜好和长处是教化众人、感化人心,更是唯一一个把课堂带到战场上的人。因此,他生前学生无数,他死后,学生更是无穷无尽。我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名无名小卒,喜乐于,感动于学习阳明大师的一位小同学。因阳明先生最喜欢的称呼是先生,所以此文均以此相称。
阳明先生的一生是体弱多病的一生,命运多舛的一生,同时也是不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死后,都得到了众多老百姓及名人的赞誉和膜拜: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严复: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于我而言,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史以来的伟大人物中,我最热爱最膜拜是老子,而近代五百年中,吾最爱是阳明,没有之一。
阳明先生生平摘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阳明先生十三岁时便志存高远,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他的第一要紧事是读书做圣贤。
十八岁那年,阳明先生去江西上饶,拜访请教了一个大儒叫娄谅,娄谅跟他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圣人必可学而至之”,这句话一下击中了他,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成为圣人的决心。
二十五岁时,阳明先生第二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世人皆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当时,忌惮于刘瑾淫威的群臣,无一人敢上奏,唯有阳明先生,认为正是无人发声时,才是最需自己直言时,毅然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路途中,阳明先生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阳明先生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甚至寝食无着的情况下,阳明先生依然没有气馁,他问自己:如果是孔夫子、尧舜禹和周文王这些圣人置身于此种境地,他们会怎么做?他突然就想明白,尽己所能,遵循良知,力行就够了。于是,他在龙场建了个"何陋轩",在那里坚持悟道和讲学,除了当地民众,还吸引了各方人士光临龙场听他传道授业。并且,在这个艰难时期,阳明先生从早先学习追崇朱熹的格物致知,渐悟到“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重要经历,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十二年(1517年),阳明先生担任江西巡抚,他主要管着南赣、汀、漳这些地区,也就是现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地区,这些地方山高林密,匪患严重,阳明先生作为一个自小体弱多病的文人儒生,秉承着“破心中贼难,破山中贼易”的理念,用心学的系统知识在剿匪这件事情上进行实践和磨练,平定了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匪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阳明先生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阳明先生回乡守制。
阳明先生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时年57岁,阳明先生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南亭镇。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阳明先生重要思想展现
关于良知(心外无物,心安理得,心即理):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凌绝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阳明先生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生中得来”。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修得此心如如不动,只对自己心中的良知俯首称臣、俯首听命。
良知涌现做主,吾性自足,无需向外求理,都可以时时知是知非,私意剥尽,了无执着,所以又时时无是无非。随时随地都知道对与错,但随时随地对与错都没有那么重要。这就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融入化境的那个状态,一直保持到最后去世。此心充满良知,此心光明无比!
年过四十后,阳明先生才被重用,受命去平叛南赣、汀漳这些地方的贼乱。走之前,他的一个叫王思舆的朋友对别人说,阳明此行,必立世功,别人问他说,为什么?他说,吾触之不动矣。触之不动即孔夫子的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不惑于外物,不再为外物所动摇,坚定了,这就是四十不惑,也就是孟子说的四十不动心。
以下是阳明先生写的一首诗,很好地阐释了良知二字: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决,良知两字是参同。
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原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关于致良知:
阳明先生五十岁以后专弘“致良知”一说,他慨叹道:“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
阳明先生儒学功底深厚,有能力及胆识出入佛老,不仅辨析名相而且身体力行,最后融三家于一炉,拈出“致良知”之三字以为万能钥匙,谓时时处处按良知行事,则适得其所、百发百中,真乃大明咒、无上咒也。
致的第一步是警觉,就是我们首先得学会对自己的习气有所警觉。我们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惯性不断地作战,这个惯性就是不醒觉的状态。因此中国古人有一个说法叫“逆觉”,逆水行舟的逆,逆觉就是警觉。还有孟子说的“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求放心?你的心都跑到美国去了你都不知道,所以你要把那颗心找回来。这就是醒觉的过程。有了第一步醒觉之后,然后接下来你要依赖的就是良知本身的力量。你要知道,你体内的良知一旦被调动起来以后,良知本身的力量涌现,这时候外在的涵养,还有包括一些居静、格物、穷理的这些功夫,都只是助缘而已。
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只是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而把圣人放到一边去了。只要不欺骗自己,相信自己,跟随自己的良知和直觉,一切向内求,不假外求,不因别人而影响自己的行为,醒察克服,一切的行为都只按自己的良知行事。那即便错了也增加自己的体验,责任也是自己承担,且最终还能增加自己致良知的能力。
关于事上练:
阳明先生用他的心学的理论在带兵打仗这个事上磨练,一贯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破人们的心中贼,不仅破个人的心中贼,也破掉匪寇、叛军整个组织的心中贼。
人生就是不断在每一天的具体事情上磨炼致良知,通过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而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关于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首倡“ 知行合一”,他说:“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知善知恶是知,好善恶恶是行”。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什么叫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省察,便是知。所以如果你真的知道一个事,表现是什么呢?就是你真的能够做到。然后你要想真的把一件事做好,它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你必须得真知。真正的知是一定会有行的,如果没有行,或行得不够好,说明还没有真知。知行本为一体。
人的行为和意识要统一才舒服,这也是西方哲学家所说的“自洽”。
关于“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可谓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可谓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可谓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可谓方法论)。
一五二七年农历九月,王阳明被明政府启程去讨伐思恩和和田。
启程前,他的两个弟子钱德洪河和王汝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内容就是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汝忠以为,这四句话前后矛盾。王汝中毫不客气地说:“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寂然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由心发出的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意“既然无善无恶其所在的事也必是无善无恶,那良知还做什么裁判呢?何必还要去格物?所以后三句是废话。”
钱德洪不语。
王汝中更来了劲,如果意有善恶,良知要做裁判,在良知的指引下我们去格物,那就说明心体还是有善有恶的,这样的话,第一句就是错话。
钱德洪等他说完,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你呀,看歪了。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可是这颗心被外物所沾染,外物一沾染,心发出的意自然就有了善恶,但心体仍然知道善恶,所以我们要去为善去恶,为善去恶的目的就是恢复心体。”
两个人各执己词,辩得不可开交,只好请王阳明来裁夺。
王阳明听了二人的见解后说道:“两位的见解恰好可以互为补充,不可偏执一方。我开导人的技巧有两种,资质高的人让他直接从本源上体悟,人心原本是晶莹无滞的,原本是一个中和。资质特高的人只要稍悟本体就是功夫了。他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彻了。
而另外一种人资质较差,心不免受到沾染本体遭蒙蔽,因此就叫他从意念上实实在在为善除恶,待功夫纯熟后,污秽彻底荡涤本体也就明净了。”
王阳明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对那些资质高的也就是良知光明的人,你只需和他说第一句和第三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他一听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体光明始终在行良知,只是日用而不知罢了。而那些资质较差的也就是良知被遮蔽的人,你就要和他说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他一听就明白该在念头也就是在意上为善去恶,时刻警醒自己,我的“意”是有善有恶的,千万要谨慎,一定要正念头也就是要格物呀!
由于这次授业解惑发生在王阳明府邸的天泉桥上,所以这次讲学被称为“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结束后,阳明先生谆谆叮嘱二位学生:“我的心学宗旨就是这四句话了,你等千万不可抛弃呀。”
四句教记载在阳明先生《传习录》下卷,被称为心学的最高概括,浓缩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良知”,就是智慧;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传习录》171章曰:“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也就是告诉我们,一生中彻首彻尾、自始自终都要去为善去恶,不可须臾离也!
虽意犹未尽,关于阳明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概要这次暂时就探讨到这里了,未来我还需要在学习实践阳明心学的幸福大道上,上下而求索。大家如果想了解学习更多阳明先生的智慧和卓识,可以多看看有关阳明先生心学的论著,包括最重要的《传习录》。
最后想说:此文不足以表达我对阳明先生景仰之万一!深深感恩、感动于阳明先生的赤诚和光明。希望以他为榜样,修得此心如如不动,修得吾性自足,此心光明,问心无愧,亦复何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