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三岁看老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岁看老”。
说的就是一个孩子3岁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大抵未来也不会相差太多。
这句话,我一直觉得非常有道理。2016年创业以来,我越发觉得,真正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潜能的,30%看学科水平;70%靠家庭。
一个家庭包含的可就太多了,亦或者是行为习惯,亦或者是道德基准。
这里面,思维方式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
注意了,进化思维方式才是我们努力读书的本质目的。
而有的人,可能读书期间没什么成绩,但是出社会后居然大变样,回到村里别人都不敢相信。这种逆袭,一般人看来,是运气。我猜,这种极少比例的存在,也暗藏着你所看不到之处的血与泪的洗礼,思维的变迁本身就伴随着成就的显露,到底是哪一个更可能跑到前面被察觉呢?
这事,不好说。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只有靠改变思维方式,才能获得生活上质的飞跃。
而天底下最难的,偏偏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哪里需要变,该怎么变。
所以,到底如何提升这方面的认知呢?问题来了,什么是认知?
我认为,认知就是“判断能力”。
我给你举个例子:
下午6点驱车回家,高德地图给了你两条路,一条满是红的路线,优势是距离短,劣势是塞车;
另一条路是距离远2公里。但是全程没有红绿灯,也不塞车。
你如何选择?
有的人会说,当然选不塞的路线呀,就多2公里,也不会多多少油钱。
另一部分人说,选择距离近的,因为万一待会我到那里的时候不塞了呢?
如果是我来选择,我会先依据所在城市、道路常态、沿途店铺等多角度来为自己做选择。
比如深圳的高峰期塞车,和武汉的高峰期,那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我在武汉的时候,从武昌到汉口,20公里得起码开1个半小时车;而深圳人口中常常抱怨的塞车,20公里可能就40来分钟的事。
所以,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看到红就一定是“错误路线”吗?
首先不要让自己先入为主的有一些定势思维。这种思维习惯的培养,直接通过生活中各种小事操练;
第二个问题:多出来的2公里路程,按照目前6点这个时间的这条路,会不会还不如我“塞”回去的快?
你看,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而我们无论是读书期间的学习目的,还是进入社会后的学习目的,都是在塑造我们健全的思维方式。这,才是人一生所在追求的。
02
存在即合理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存在即合理。
这句话是我大概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常常跟我讲的。但是却花了我二十多年去悟。
存在的事情,有好有坏,但是游走在道德伦理准则范围内的存在,到底包含了哪些不包含哪些呢?
这句话,并不是在教我们变坏。
我常常把它理解为,我们要打破思维的僵局。
就好像我从来不喜欢用带格子的笔记本一样。(哦,不。我基本上不用笔记本。)
作为一个火象星座,我从来就是想到立马就做。所以笔记,不是应该做到书上最方便快捷吗?更何况,还能少背一本书。
我不做笔记这件事,在很多“勤奋份子”看来,就是不够努力的标志。
可是,往往没有脑子的人才会把“不用笔记本”作为武器来攻击一部分真正会学习的人。
我大学时期常常在想,我的室友会不会觉得我是个奇葩是个另类?
每天根本就看不到我人,好像课余生异常精彩,又是组乐队,又是参加国标队,又是给同学的歌唱比赛拉票,看起来就是个忙碌的不咋花时间学习的“风云人物”。
可偏偏这个人,一个月的时间能够把专业八级词汇背上个8遍,考专业八级的同时还把日语二级也给考过了(日语5级最低,1级最高)。
所以,从读书时期我就明白了。很多人,是看不懂另外那一波人的。
因为思维方式,深藏在脑海中,如果我不说出来,谁会知道我的想法呢?
所以,这大概就是我觉得教育这件事的可爱之处。
这也注定了,我的课,其实就是在把我的思维模型思维方式,用非常准确的语言,传达给我的学生。我深引以为傲。
教育的区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区别。是父母的区别,是老师的区别。父母和老师,起码有一方有更高的纬度,那么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今天的日记,就写到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在评论区跟我互动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