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禀赋,也都有自己要做的一件大事,为它而来,完成它无怨无悔而去。人生如此,岂不乐哉?以终为始,向死而生,幸也?否也?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来,但是有多少人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混混沌沌地走过,最后糊里糊涂地离开了呢?不知自己为何而来,走时也不知自己有何收获。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给我们描述了主人公Strickenland与众不同的一生。
Strickenland在世俗人的眼中是成功的上层人士,有着别人羡慕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他的生活就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样子。可是就在一个平常而美好的一个早晨,Strickenland忽然离家出走了,不声不响,如人间蒸发了一般,而这一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
为什么?在各种猜测和调查无果后,大家带着自己的不解继续苦思冥想。或许没有人会相信Strickenland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而选择放弃了目前拥有的一切---工作、妻子、子女、地位、名誉和生活的一切基本保证,只是带着自己心中燃烧着的梦想出走了,他追求自己想要的艺术去了。Strickenland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并且为此义无反顾、破釜沉舟、毅然决然,向着自己的热爱奔向未知的一切,在人生事业和生活稳定而优渥的“高光”时刻只身一人去了巴黎。
在巴黎,他没有亲戚朋友,没有生活收入,没有生活保障,居住条件激起简陋、粗糙,有时候最基本的一日三餐也无法正常维持。但是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丝毫没有动摇他对艺术的追求,特别让周围的艺术同行不解的是Strickenland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不受当时的主流艺术元素影响,他只是纯粹地根据自己的内心感觉和自己生命对艺术的理解执着而倔强地探索在前人从未走过的艺术之路上。他对艺术的追求不为社会名利,不求他人认可与欣赏,甚至不为向他人展示,他只是想把自己内心对自然和生命的领悟通过艺术体现出来。他只是完全忘我地沉浸在自己对艺术追求的过程中,但是最后他的作品却是令世人震撼的。
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但是又比生活本身更深邃,更有力量,它激起了人们生命深处的强烈共鸣。能唤起这种生命共鸣的作品是创作者献给世界的厚礼和珍宝,我想创作者自身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会有着深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这种体验用艺术表现出来,也用艺术的形式永远地留给了世界,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和世界有了永恒的连接。每个有机会看到这样作品的人会不同的方式和自然、和生命、和创作者、和宇宙万物穿越时空进行互动。
Strickenland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对艺术的追求是纯粹的、简单的甚至是粗暴的,他根本就不在意人们、社会甚至是整个世界对他的不理解与不屑一顾,他不管不顾地执着于自己内心的感觉中,他对艺术是真诚的,真诚到了残酷的程度,就像他对Malanchy ,就像他对Strove,就像他对女人的态度和欲求一样,然而当他以局外人的态度冷眼旁观甚至驱逐一个痴迷并爱恋自己的女人时,女人的悲剧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一次飞蛾扑火?Malanchy扑向的是他这个人,而Strickenland扑向是他的“艺术之火”,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走向燃烧的火光,直到把自己也作为火光的一部分燃烧殆尽。
Strickenland终其后半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完全活在追求艺术中,生活的各种磨砺和困难、身体的疾病都没能让他丝毫减少自己对艺术追求的热情,甚至是在他失明的状况下,他依旧坚持创作。他生命中流淌的每一滴血液都在支撑他为艺术而存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若非不是内心使命的召唤鼓舞着他,他何以能如此平静地接受疾病的魔爪不断加大力度地折磨着他的肉体?难以想象他如何能够做到把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全部投入到用艺术创作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里,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用生命本身展示艺术的境界中。他的创作和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的不灭丰碑。为了自己纯粹的艺术追求,最后他不惜将自己用生命残存的热情作为燃料创作出来的辉煌作品付之一炬。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让自己呕心沥血的创作与自己的生命一同消失?“为一大事来,终一大事去。”使命达成,一切圆满!无须世人评价,或许这一切就是他真正想要的样子,一切就是他本来的样子,留给世人的只是一股子永恒不灭的力量!一股纯纯粹粹的精神!来过,拼尽全力,足矣!
或许作为社会人的角色----丈夫、父亲、儿子他是不合格的,不负责任的,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真实的自己,他却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而他留给世人的思考也是永恒的。
我们的禀赋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的禀赋和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