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各个公开场合金句频出,明里暗里告诉大家的投资理念已经非常多了。
这么多年来,他强调的核心投资理念,一直都没变过。总结起来,不外乎几点:
一、价值投资针对的对象是企业本身,而不是股票,投资决策要建立在对公司的充分研究和了解之上。巴菲特自己就是常年躲在办公室里专心看财报,做到对自己要投资的企业了如指掌。
二、 关注买入的股票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投资体系,巴菲特曾说过,他不关注股市的短期波动,一年之后是会涨还是跌他完全没有把握,但他相信价格终究离不开价值波动。
他有一个说法,少于4年的投资都是傻子的投资,因为企业的价值通常不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充分体现。
三、 不买自己看不懂的股票,哪怕外界普遍看好。巴菲特曾表示,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所以比起广撒网,巴菲特更青睐重仓持有少量股票。据说,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前10只股票占了投资总量的90%。
既然巴菲特的这些投资观已经不是秘密,那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去和他吃一顿饭呢?其实对拍下午餐的人他们而言,与其说是吃饭,不如说借着巴菲特的头衔与背景,来一次名利场的狂欢盛宴。
2007年,美国对冲基金经理盖伊·斯皮尔,以65.01万美元的价格,拍得了上一次午餐机会,事后他对媒体表示:午餐谈话内容从选股标准,到纽约首席检察官 Eliot Spitzer的嫖妓丑闻,不一而足。
伊·斯皮尔后来在一本书中谈到巴菲特对自己的启发。他称自己顿悟到了5个真理:坚持自己的原则;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永葆童真与好奇心;培养并维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忠实于自己。
早年间拍下巴菲特午餐的人都是冲着和巴菲特交流去的,更多的是情怀因素,但其实“现在这个时候要研究巴菲特的思想,看他的书、给投资者的信等等,其实信息已经很充分了,不存在面授机宜,也不会有什么内部消息”。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不断被拍出天价,也随着从“慈善拍卖”到成了20年来持续增长的“热门股”,这顿午餐似乎已经成了眼球经济时代一次成功的自我营销,抑或名利场上的一出好戏。
巴菲特午餐的价值取决于拍得的人的需求,如果只是交流,那么其实多年来巴菲特的股东大会问答,亲笔的股东信都提供了股神最真实的想法和理念,完全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学习。跟巴菲特吃一顿饭、合一张影,完全不能替代对巴菲特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的持续思考和学习。
对于中国的投资者们,他们更加热衷于花巨资跟巴菲特共进午餐,其动机纯粹是为了炒作。要么想沽名钓誉,要么想投机取巧,一夜暴涨!
市场容易很快地出现明星,但也容易像流星划过一样短暂。对中国这些与股神共进午餐的人来说,更应该学习巴菲特的专注、思考、阅读、冷静、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真正智慧、知识的追求,一辈子专注自己内心的修炼、追求知识。
【结束语:投机取巧和沽名钓誉与股神理念南辕北辙】
在哈佛大学教授TalBen Shahar教授曾经说,所谓的“外在”只是信息,而“内在”才是决定形态改变与否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追求成功,寻找人生的意义,表达自己的价值,更多地通过“外在因素”去证明。所以越来越多的“既定现象”成为很多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其目的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拥有同样的能力:
打高尔夫球的,都是成功人士;拎爱马仕香奈儿的,一定是贵妇名媛;和名人一起吃饭、合影,说明我们是同一类人......
而实际生活中,成功人士可能更喜欢打篮球、一个看起来很名媛的人可能背了A货、那个挤满微笑的合影背后,巴菲特也许连旁边人的名字都不知道。
真实的巴菲特其实是在于专注,在于耐性,在于认真的研判和深厚的自我积累功底,达成巴菲特的伟大成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对于那些花费数百上千万跟他共进午餐的人,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根本学不会,甚至他们根本也没有这样的耐性去学,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只是想借用巴菲特的影响力,为自己的财富暴涨而寻求一条终南捷径。
投机取巧的动机与股神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这不正是一个巨大的嘲讽和笑话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