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简书的心理群在#每日一问#中有过这样一个问题:加入简书以来,你的收获是什么?
当时其实就已经感慨很多,也很想就这个问题去写点什么。但是最后却也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当时感觉加入简书的时间太短,还不能真正体会到简书或者说写作能够给我带来了什么吧?
所以今天,我想修改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再跟大家聊一聊我的想法。我想聊一聊开始写作以后,我的收获是什么?
自从大学毕业论文《论至尊宝到孙悟空的转变》写完之后,我基本上就很少动笔写过什么特别成型的东西了。更多的是写一些心情的随笔。偶尔跟朋友们聊一些热点事情的看法,一些独具心理学特色的观点也总能很讨巧的赢得朋友们的认可。每当这时候,就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觉得自己有着那么与众不同的观点,却依然还默默无闻,都是怪老天爷不给机会啊!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昨天听老罗的《逻辑思维》中提到,我们80后应该要做一个U盘式的人,能够即插即用,不依存于体制内部的机制。中心思想就是说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特点,让自己有着某个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不担心自己在体制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用看领导的脸色。
为什么我要在这里说这个?我只是想说明,我开始所认为的怀才不遇,其实只是我自己对自己的一个错觉。现在这个时代,到处都是可以让你尽情展示自我的平台,你如果真的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你肯定早已经就被别人看到了。那为什么你还没有被别人看到?要么你真的就没有你想的那么与众不同,要么你就是还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在过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自媒体,你还可以说你是怀才不遇,老天爷不给机会。可是在这个每个人都有平等话语权的空前平等的时代里,你如果还是认为你自己怀才不遇的话,你就真的要认真思考一下:你怀的“才”是不是有问题了?
自从我开始重新提笔开始写文章以来,一开始,觉得自己有很多说的,励志成为心理学知识普及的一个窗口。正好,当时也在给大家读那本《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的书。里面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知识点可以让我展开来说。那时候的我觉得就像在写命题作文,每天要写的东西必须 要局限在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感觉伸不开手脚。可是后来,那本书读完之后,我才真正发现,真正难的不是让你就写这一个题目,而是你要写什么主题?
也有人劝过我去写一些相对讨巧的情感类的文章,也很多可以写的,读者也读起来也不累。你说的心理学的东西不是很多人感兴趣。
说得都在理,可是我却不想那样做。因为我知道我想做的不是一个作家。写作只是一个工具,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又通过我,了解心理学。所以我依然坚持写着心理学的内容,尽管还是经常被简书的心理专题拒收稿件。
终于,我似乎真的到了江郎才尽,黔驴技穷(我是贵州人,这个比喻很贴切)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无论我怎么说怎么写,好像前面的文章都有过类似的论述。曾经以为自己可以侃侃而谈,怀才不遇的我,终于在写作的过程中见到了真相。
好在一直的坚持让朋友们很愿意帮助我去走出这个困境。大学室友的老婆——熊(此处心里有些忐忑),很快给我发了连岳写得一篇告诫作者们写作时感觉没有东西写时应该怎么去做。具体名字不太记得了。只记得里面说道:“写作其实就像猫舔毛,是给自己的一种梳理与放松。”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写作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对自己的思想的一种梳理、提炼,同时也应该是一种放松的享受,应该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被文章所束缚。
仔细一想,我从最开始的初衷来说,也并不是想成为一个心理学推广的一个作家,也许在写作的这几个月中我也有过这样的妄想,但是如果真的想把妄想变成现实,需要的也是不停练笔的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其实发现我的文章并不能完全把我的思想表达出来,那么这不就是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还不够吗?所以尽管熊也劝我可以减慢更新的速度。我能理解她的苦心,是希望我能轻松一些的同时也能相对保持较高的质量。
我在这里要对她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很清醒的认识到,越是在这样的时候也许越不能放松。如果真的能从这个瓶颈中走过去,也许就是另一片天地了。但是不管文章的质量如何,我都要保证,我写得东西是我真正想表达的,是我真正的感悟,而不是大道理。如果有朋友发现我没有做到这一点,或者有所怀疑,那么请告诉我,我会仔细反省,然后做出回应。
正是因为现在的状态是越写越难写出我想要的文字,或者更新颖的观点,所以我想起简书心理专题副主编清纯姐在我刚加入简书心理群时跟我说的,写文章是一个输出的过程,不过别光记得输出,还要记得输入。
于是我开始每天在上班路上看新闻,睡前听《逻辑思维》,早起的时候听《得到》来丰富我的知识体系。这些方法又都是简书大神彭小六的经验。
总结一下:
通过写作,让我对自己的知识有了一次提炼与总结。
通过写作,让我看到了自己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种下笔就成书,然后名满天下的怀才不遇郎。
通过写作,也让我在简书遇到很多有趣的人。
通过写作,也让我重新激发出了想要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渴望。
我觉得有没有在写作有时候就像你是否拥有一辆车,它会让你的很多观念发生改变。没车的时候我们可能只能在方圆5公里里面行动,于是我们认为这个城市就是这5公里范围内的样子。但是当你有车之后,你能去的地方也许就变成了50公里。那么你见到的这座城市的样子想必也会远远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