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推荐书目中,有一本值得一提,是来自日本作家、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这是一套四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分别从自我认知、幸福、心灵治愈、友谊四个方面展示了这位大师级人物在心理咨询领域的研究成果。关于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定义纷繁复杂,但在河合隼雄看来,或许幸福的要点在于,从一开始就不要刻意追求“幸福的生活”,而是着眼于当下的每一刻:去反复经历成功与失败,不正是人生吗?
此外,本周书单从文学、新知、艺术、社科等类别选择了7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本期主持|新京报记者 张畅
艺术

当我们今天面对宋元时期的绘画真迹时,不由得心生困惑:为什么当时中国顶尖的画家专爱山水,而不热衷于肖像、静物和神话?为什么这些作品看上去很相似,但在自然界中却并不存在?美国艺术史家卜寿珊(Susan Bush)最初钻研宋代绘画,也是从这些疑问开始的。早在文人的水墨山水画统治画坛之前,人物侍女、花草翎毛、工笔青绿等等曾经各擅胜场。但从宋代开始,一切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文人开始以强烈的身份意识定义文人画,并产生了文人艺术理论。
肇始于苏轼、文同等士人的文化运动,使得身份尤其是与身份匹配的文化品格,成了决定画作高低的关键因素,并影响了此后五六百年的中国画史。本书的作者卜寿珊没有被汗牛充栋的明清画论带入泥潭,而是沿袭社会史和文化史,试图缕清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脉络,还原文人画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真实含义。《心画》这本海外美术史著作即呈现了中国文人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图景和文人画理论的演变全貌。
社科

我们经常听闻也非常熟悉“人民”(people)的概念,在传统意义上,“人民”和“国家”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意大利政治思想家保罗·维尔诺看来,斯宾诺莎所提出的“诸众”(multitude)的概念,相对于传统政治哲学领域内广泛流传的“人民”概念,或许更适合分析当今的问题,也是“对当代公共领域做细致分析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针对“人民”和“诸众”引发的政治哲学讨论,在现代政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罗·维尔诺在西方学界拥有巨大影响力,影响了包括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内格里、大卫·格雷伯在内的理论家。这本《诸众的语法》就是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在面对现代社会困境时的不足,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群体和个体、个人和资本主义社会等问题而写的政治哲学著作,主要探讨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当谈话和辩论的意义正在消解,纯粹的智力活动、政府行动、劳动之间的边界正在淡化,个体承受的恐惧和苦恼不断叠加,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常识,实现自我的完善。
心理

河合隼雄,日本第一位荣格派精神分析师,日本心理治疗领域公认的奠基者和开拓人。这套“河合隼雄心灵四书”共有4册——《心灵晴雨图:河合隼雄谈自我认知》《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心的栖止木:河合隼雄谈心灵治愈》《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谈友谊》——分别从自我认知、幸福、心灵治愈、友谊四个方面展示了这位大师级人物在心理咨询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本《共鸣的灵魂》以“戴上‘幸福的眼镜’”、“品味微妙的人生”、“人活在各种关系中”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四部分,探讨了: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文学经典、民间传说、咨询个案,以及河合隼雄的个人经历,“或许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追求‘心满意足的人生’,而是享受自己一点一点得到的东西”。在惯常的教育思维中,成功、向上、励志、奋进才是人生,这些品质也常和“幸福”画等号。但在《共鸣的灵魂》中,河合却娓娓道来,艰难和幸福可以共生,妨碍我们感受自由的往往是对自己的束缚,幸福有时也需要悲伤来支撑,“反复经历成功与失败不也正是人生吗?”
新知

古埃及人模仿棕榈树的外形来建造庙宇的支柱,台北101高楼模仿了竹子的结构;模仿了鲨鱼皮肤的“神奇泳衣”由于效果太过显著,已被国际泳联禁用;如今广泛使用的“蜂窝结构”材料源于对蜂巢的观察,而蜂巢的主人蜜蜂,还启发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人工蜂群算法”;如果翻阅航空史,就会看到其中写满了由细致观察自然而得出的神奇发现……这些就是“仿生学(Bionics)”。通过对生命体和自然过程的模仿,人类不断创造新的技术、改良已有的技术,迎来了一个充满新发明的时代。这本《当自然赋予科技灵感》就以简单易懂的语言、精心编排的图片,讲述了植物和动物是如何启迪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的,进而阐明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具前景的学科之一。
全书共67个案例,其中动物55种,植物12种,每一种生物都写明物种信息,介绍仿生发明的案例和故事,还附带动植物的标本照片、插画师蒂特瓦内绘制的发明原理图。这是一本能够满足你对世界好奇心的科普类读物。
非虚构

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北地区的义和团运动,一直是中国近代史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主要有: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国史研究学者狄德满的《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以及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系教授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与这三本学术研究性的著作不同,《伯希和北京日记》是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1899年到1901年在游历越南、中国各地的过程中亲历义和团运动的日记,全书记录了他亲历北京使馆区被义和团围攻、亲眼目睹时局发展的全过程。这些原本记在纸片上的零散笔记,通过他的学生韩百诗和法兰西学院方面的整理,结集出版,呈现出不同于学术研究的鲜活史料,再现了1900年庚子事变惊心动魄的55天。
文学

1918年春,法军前线某军团中士以下的三千名士兵,在一名下士领导下的十二个普通列兵的影响下,集体拒绝进攻,使得对阵的德军也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当天中午法军全线停火,下午三点钟以后西线战事随之全部沉寂;对阵双方的高层将领经过紧急密谋,竟下令朝手无寸铁的士兵们开火,还当众处决了引发兵变的那名下士,同时也将力主惩罚全团士兵的该团所在师的师长秘密杀害。
《寓言》是福克纳的第十五部作品,也是福克纳耗时十年、写得最为艰苦的一本小说,一经问世,便率先在欧洲获得了评论界的首肯,而后摘得普利策小说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两大奖项。这部叙事宏大、人物庞杂的小说虽因其晦涩难懂而争议不断,却也如福克纳自己所言,“企图表现人、人类的冲突,跟自己的心灵、冲动、信仰、艰苦持久而无生命的土地舞台的冲突,在这个舞台上人类的忧虑与希望必定是让人感到痛苦的”。
绘本

有“英国科幻小说教父”之称的布赖恩·奥尔迪斯曾说:“问为何我们会惧怕儿童,即便我们是那样地爱着他们,只因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衰败。”这本由美国作家、漫画家、前卫摇滚乐手彼得·布雷瓦创作的漫画,就完美呈现了在一个名为“利维坦”的婴儿天真无邪的外表下,不为成年人所知的复杂内心世界。当儿童收起微笑的时候,或许就是他们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刻。
《利维坦之书》本身就像一个生活的巨大迷宫,漫步其间,那些似曾相识、调皮的灵光乍现,会让你恍然回到童年时代,也会透过利维坦看清成年世界残留的心理与生命谜题。布雷瓦的绘画风格多变,一格格漫画中不时闪耀着艺术、科学与哲学的精彩瞬间。正如纽约音乐评论人、小说家拉菲·扎博在引言中写的那样:“《利维坦》将我们带入到一个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倾斜的世界中:空间滑移的领域、认知双关,以及无限悖论和双重理解打造的镜子大厅。它虽是怪异的,但终究并非是我们不熟悉的世界。”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