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译文
身体像车一样载着魂魄,它们能不能不要分离?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不能像婴儿那样的纯粹呢?像玄镜照心一样清除杂念而又深入观察心灵,能不能让心灵没有瑕疵呢?爱民治国能不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呢?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不能守住雌柔宁静呢?明白四达,能不能不用心机诈术呢?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为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做“玄德”。
三、解读
1. 第十章、十一章和十二章讲的都是虚静的道理。意思是我们把心放空了,才能够比较宁静,宁静下来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够不受外来诱惑的干扰。
2.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我们的身体就像车一样,载着这个营魄,营魄抱一,两者相吻合成为一个整体。能不能够不让它们分离呢?第十章总体说是在讲灵肉不分离,就是魂魄不分离。灵与肉,中国人讲这两者叫阴阳,它们是阴阳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且不可分离。
3. 整个《道德经》和《易经》里面,最高的一个命题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和太极一样,太极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参生万物。所以中国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既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也就说明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灵魂与肉体也一样,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分离的。因为人一旦魂飞魄散,也就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成了行尸走肉。
4. 第二个拿婴儿举例,继续说这种状态。“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说婴儿心无杂念,呼吸非常地专一柔和。而人一旦有私心杂念的时候,呼吸就会变粗,比如吵架的时候。所以他向往婴儿的这种虚静状态,借婴儿说事,这个专气致柔,能不能像婴儿这样呢?
5. 第三个讲照镜子。“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就是高。《道德经》里照的“镜子”跟平常的镜子不一样。这里的“镜子”能够照出万物,能够帮助我们站在高处把问题看得更全面,更清楚。这样我们站在高处照镜子,就能照到全身,照到内在,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就能对事物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对自己的缺点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也就很容易把问题改正了。
6.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家讲无为,第一条就是不妄为,不瞎折腾。第七十五章第二句话,“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这里面讲的有为就是指妄为。百姓为什么难以治理?是因为上边瞎折腾,把民心折腾乱了,所以难治。另外第十六章中间讲“不知常,妄作凶”。“常”就是规律、规则。不了解事物的规律、规则,瞎折腾结果就会非常糟糕。第二条是不多为,抓住事物的关键,该为的为,不该为的事情不要穿越边界,什么事都干涉干扰。第五十七章最后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也是在翻来覆去说无为。意思是我不妄为,不多为,该我管的管,不该我管的不去干扰干涉。规则定清楚了,让百姓自我化育,自我成长,他们就会成长的很好。另外,不多事,不扰民,百姓自然也就富起来了。
7.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句话讲的是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接触万事万物,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口喜欢吃好的味道,眼睛要看五彩的世界。但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因为我们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有理性,我们应该懂得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来统帅这些感觉。而想要把这些感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需要一个重要的心理状态。那就是得保持内心的虚静,心无杂念,放空自己,保持内心的这种柔,这种静。第十六章开头的“致虚极”,也是讲内心放空,没有杂念,内心安宁安静,这样才能超越感官的诱惑,在理性的指导下做事。宁静,安静下来,万物静观犹自得,静下来我们才能找到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静下来,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8.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在《道德经》里很多地方都读成智,而智就是技巧。一个人明白四达通达事理了,知识也就多了,智慧也就高了。这时候能不能把技巧的东西去掉呢?技巧用现在的说法叫套路。一个人智慧高了,知道老靠套路靠欺骗不好,所以做事要厚道,因为厚道才是最高的聪明。另外,第三十二章开头就讲,“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你对待大家厚道,最后才能得到大家真正的拥戴,得到大家真正的认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