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作者楼宇烈,一位老先生,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
在解说这本书的过程中,老先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读书建议。读书一定要有方法,他曾经写过一幅对联“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就是要反对咬文嚼字,不是去抠文字,但文字里的意义要把握。
他引用了苏东坡的两句话来进一步解释,第一句是“遗文以得义”,“遗”就是遗忘的“遗”,我把文字可以忘掉,知道它的意义就行了。第二句是“忘义以了心”,刚看到得义,又来了忘义,读书是为了解决你心里的问题,真正能解决你的问题,不要光去得义了。比如一本书讲这个道理、讲那个道理,你的问题解决了吗?如果没解决,那读这本书就没用,这就是死读书。
上面就算是我听了这本书的第一个收获,它解决了我怎样去读书,怎样从读书或者听书的过程中汲取我想要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
第二点,小时候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作者楼宇烈老师却说,“其实不应该这样。数理化如果失去了人文的指导,它的发展是盲目的、没有方向的,而且甚至会毁灭、损害人类的。”
引申一下,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总在倡导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就是提醒国人,要记得我们的根。泱泱中华,有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在近代历经沧桑和磨难,却依然又顽强地在东方崛起,这里面一定有我们的人文精神的某种力量在支撑。
为什么我们的课改总是在强调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应该与人文的指导也有关系。最近,学生做的每一套模拟试卷当中,几乎都有一道让学生列方程组的题目,大家几乎都在不约而同的引用中国古书中的题目。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大单元、跨学科的结合,但也不妨想一想,古人的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同时又会超越他们当时的一些生活情境。这是不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指导呢?
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垃圾分类,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素质教育等话题。最初总觉得这些长长的题干会干扰学生们的阅读和审题,渐渐的会发现学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会在心底埋下一粒种子。今后他不见得记得他所做的题目,但是会记得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注意垃圾分类。
第三点:“教之以爱,育之以礼,启之以智,导之以行”,这是楼宇烈教授从教60年来的教学体会。
他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太重视知识教育。重视开发人的智能,缺乏开发人的情商,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情商。你有一颗为大众服务的心,你的学习能不好吗?你如果只是为了自己,那学习肯定是很局限的。所以,开启人的情商远比开启人的智商要重要。
感恩并不因为别人对自己服务了,所以你要感恩他,你为别人服务,你还要感恩别人。为什么?因为他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去为他服务,来实现你的价值。这是不是更深层次的感恩?如果有这样的心,那这个人的格局就不一样了,这个社会就不一样了。人们会整天活在非常愉快的心情中,不仅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而且也去帮助了别人,心情就愉快了。
第四点,怎么理解物质的困顿?
其实物质是有限的,而且物质是短暂的,你这时候得不到,不见得你将来得不到;你今天得到,并不一定你明天还能保有它、保住它。物质是短暂的。所以最根本的问题是德行的修养、人的修养,要勤勤恳恳地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