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将绿色低碳理念践行到底,共实施了30多项低碳技术和措施,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左右,向全世界传达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决心。同时,中国在近零碳排放方面也正在开展实际行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创建全国首个“近零碳排放区”,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减碳工程示范清洁供暖方案。
据北京市相关部门透露,截至 2021 年底,北京市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突破 1 亿平方米。其中空气源热泵供暖占比最高,面积约 6500 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面积约 3500 万平方米;再生水源(污水源)热泵供暖面积约 129 万平方米。综合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75 万吨。
为什么要建设近零碳生态?
联合国的科研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人类活动已经导致气温较工业化时代之前上升了 1°C。如果升温超过 1.5°C的临界值,反馈循环将失控,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气候变化事件,严重破坏地球生态系统。我们今天熟悉的生活将一去不复返。
气候变化之所以如此可怕,是因为它将破坏地球的水圈,而水圈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地球也可以称为水球,我们的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亿年的进化,与通过云层在全球循环的水密不可分。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每升高 1°C,空气的持水能力就提高约 7%,从而导致降水更加集中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冬季严寒降暴雪,春季暴发大洪水,夏季却因长期干旱而导致可怕的野火。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结论是:要避免环境危机,我们就必须保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2010年的水平下降45%,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进行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型。换言之,人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发展的方向。
尽管各国各界普遍认为向零碳社会转型是一个难题,在《巴黎协定》的推动下,“2050年实现近零碳排放”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长远目标。其中,欧盟是首个提出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目标的经济体,中国也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法国、葡萄牙、斐济已经发布了相关政策路线图。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建设的近零排放区项目数量逐年增加,如美国匹兹堡的Hazelwood Green近零能耗城市综合开发区、日本大阪酒井市仙北新镇的SMA-ECO晴海台净零能耗社区、瑞典马尔默Bo01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近零碳排放区等。
什么是近零碳?
近零碳,本质上是低碳,接近于国际上“碳中和”理念。“近零碳”并不是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达到碳接近零排放。
为了实现近零碳,城市能源供应系统就要从最初以单一化石能源为主要热源,升级换代发展到“节流”与“开源”并举、多能互补的现代化绿色区域能源体系。
国际能源署(IEA)在2021年5月发布的《全球能源行业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中指出:电力将成为终端能源消费主体、低碳排放技术将蓬勃发展。随着电力生产逐渐清洁化,在过去由化石燃料主导的领域,电气化将成为减少排放的重要经济工具,具体措施包括推广电动汽车及电动公共交通、在建筑物中采用热泵地暖机等。
如何推进近零碳?
我国也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通过产业、能源、交通、建筑、消费、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区域内碳排放快速降低并逐步趋近零。
建筑能耗是能源消耗的三大领域(工业、交通、建筑)之一,也是造成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主要责任领域之一,而供暖又是建筑能耗中的消耗“大户”。
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并未全面实现集中供暖,南方地区对于“供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政府一方面从政策层面推动“煤改清洁能源”的引导,另一方面,鼓励居民采用分户式清洁能源采暖。
清洁供暖离我们有多远?
在辽宁大连,居民杨先生2019年将家里的燃煤锅炉改成了热泵地暖机,原来一个供暖季要烧四、五吨煤,今年大连煤价差不多达到了每吨1800元,如果继续用锅炉取暖,费用差不多是地暖机的两倍。改成热泵地暖机采暖后,不仅费用更低,而且更清洁,居民住得也更舒适了。
相似的故事正在北方以及南方许多寒冷地区发生,尤其是长江流域,湿冷气候让南方人在没有暖气的冬天异常难熬,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愈加关注,户式热泵地暖机采暖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取暖方式。
据广东某知名热泵科技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热泵地暖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供应链主要集中在中国,产品的大量推广应用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往在家里安装一台热泵地暖,至少要花费2~3万元,今年80~100平方的房子,一万多就能买到品质很好的地暖机。产业端和市场端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也让清洁采暖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