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听倪闽景馆长梳理《超越兴趣》这本书,听得我兴致盎然,原来科学研究这么有趣,赶紧把我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趣点一:粉笔是化石
倪馆长展示了几张图片,有红色的珊瑚树,有黄河冰凌的形状,一棵大树舒展的样子,人的大脑图谱,这几幅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长得差不多。倪馆长总结了一句话,建立现象在跨领域之间的联系就是大概念。就这几幅图,一句话,就把大概念是什么,讲的简单明了。真的有大道至简的感觉。
最有趣的是在讲珊瑚树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动物,珊瑚死了以后就变成了珊瑚树。顺便讲了一下白垩纪,什么是白垩纪?白垩原来也是一种藻类,最后形成一种白垩岩石,而我们用的粉笔就是用这种石头做的。原来粉笔也是化石,这也太奇妙了。
倪老师讲东西特别通透,我们都听说过白垩纪,也都用过粉笔。但我从来不知道粉笔和白垩纪居然有这么紧密的联系。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新收获,要想学通一个东西,就要有追本溯源的好奇心。
趣点二:时间的折叠
对“时间的折叠”这个提法,我是第一次听说,觉得很有哲理性,听了倪老师的讲解,我才恍然明白我们用的所有工具,包括家用冰箱,电磁炉,洗衣机,电饭煲,汽车,还有用的计算机以及AI工具,帮助我们省时省力,提高了效率。因为有洗衣机帮助我们洗衣服,我们可以拿出时间来干别的。洗衣机帮我们干活,把我们用手洗衣服的时间折叠进去了,我就不用花时间在里面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提法,这个提法的背后,是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的一种思考方式。
我以前听过时间的颗粒度,让我意识到抓紧时间做事情,而时间的折叠,让我看到聪明人是怎么工作,怎么生活的,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的维度,学会运用工具,不仅是解放双手,也是在解放大脑。这是我今天的又一个收获。
趣点三:神奇的鹦鹉螺
倪馆长讲到数学不是科学,而是一个工具时,讲了一个菲波那切数列,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他说这个数有个特点,后面的数是前面两个数之和。他说用这些数字分子除以分母得0.618,分母除以分子的1.618。最后这个数字就是黄金分割比例。
而大自然中的鹦鹉螺,就符合这个比例。所以鹦鹉螺看起来很美,那一圈一圈的曲线,像水一样舒展优美。而人们看到了这种美,用数学的这个工具计算出了他的独特性,就可以运用这个比例来构建未来。用数学验证了大自然匪夷所思的这种神奇之美。
数学为什么不是科学呢?因为数学是基于逻辑,证明出来的东西都是对的。科学是在尝试,是在不断犯错。我们的教育可能缺的就是试错犯错的这种宽容度。所以我们的教育里缺少科学。倪老师分享了一句话,特别的触动我。他说优秀的科学家90%的时间都在犯错,而顶尖的科学家,99%都在犯错,考100分的人不犯错误,他就不是顶尖人才。这让我想到爱因斯坦发明了电灯泡,失败了1001次。确实一直在犯错误,也在犯错误的路上不断的调整改进,这才是科学。
听了这些,我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
趣点四: 有趣的灵魂
倪老师讲了一个白磷被发明的故事。一个叫布朗特的商人,想着怎么样拥有更多的钱财,黄金。有一天他发现尿液是黄色的,而黄金也是黄色的,他就想尿液里是不是还有黄金呢?于是要来了5000升的尿液,做了一个提炼,结果发现了白磷这种元素。就这个发明,让一个商人变成了一个顶尖的科学家。
这些小故事,在这本书里有很多,而其中最震撼的提法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特别是面对人工智能AI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好奇,自己的提问,借助AI这个强大的工具,做一番与众不同的探索。想一想,这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趣点五:塑造不同的大脑
对我们这些老师来说,读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课教的不一样,让孩子们拥有不同的想法,大脑多样化的思考,是未来实现创新的前提。所以塑造不同的大脑,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而不是考很高的分数,刷很多题,得出来一样的答案。这样的趋同性教育,塑造了一样的大脑,一样的思考方式,在面对有超强算力的AI这个人工智能时,我们的孩子就缺少了竞争力。
面向未来的教育,真正的差生,是那些想法一样的头脑。成绩差一点,但差的千姿百态,差的各是各的想法,这也在塑造不同大脑。好奇心是机器所没有的,协作能力,同理能力,倾听能力是机器所不具备的。
听倪馆长讲座,不仅明晰了他这本书7个单元分别讲了什么,而且还学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科学知识。最让我受益的是,科技创新最终是要塑造不同的大脑,让孩子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听倪馆长的讲座,学到了很多丰富的知识,还有许多有趣味的故事,也让我看到很多独特的思考方法。我听得兴致盎然,记得心潮澎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