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其实并不想写一篇读后“感”,因为这有悖于《新生》这本书的初衷:只有靠自己的行动才能改变自己。所以我决定写一篇读后“果”,实实在在地记录与《新生》这本书一起成长的过程。
其实用“果”这个词也不够精确,因为它并没有完结,还在不断地进行。就像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依然能够感觉到某些事情正在或即将发生,只不过我还不清楚它是什么,但是我确信它必将给我的生活带来新的惊喜。所以准确讲,我记录的是一个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果”。
现在完成进行时:表示动作从某一时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或者刚刚终止,或者可能仍然要继续下去
书中有一篇文章《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里面介绍了消化书籍的若干方法和评价标准。那就莫不如应用书中的方法,来评价一下我对于这本书的消化程度。主要考察的方面就是:
书中的内容是否真的用起来了?
书中的内容是否运用到了其他地方?
我有没有用“教”来深化自己的理解?
(这其实是一个很奇妙的体验,就像《把时间当做朋友》里面提到的,用脑子来管理脑子一样神奇)
其实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一个成果可能会用到了书中的某几个方法和概念,一个方法又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解耦的过程,将杂乱无章,互相耦合的成长过程,尽可能系统化,条理化。
我会按照“实际改变+参考文章”的顺序记录这段时间的成长,给大家展示一下这本书是如何伴随我改变的。
1
我在2015年11月4日加入了《共同成长》社区,随后给我带来了一连串的惊喜。
在这个社区里我做了两次分享: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一大批同类:热爱学习和分享的人们。
比如我正考虑要买哪款MacBook用于学习编程时,社区的小伙伴果断把自己手头闲置的MacBook借给我使用和体验。这也直接让我再次领悟到了好工具对于提升生活效率有多大的作用。
比如得知社区的小伙伴创办了小语种朗读小组,我也马上加入进去,组建了自己的韩语小组,(『007』ScalersTalk韩语小组第1周训练日志)现在已经运营了近两个月。而这个小组也反过来促使我做了第二次的社区分享。
甚至在前两天的情人节,我发了一篇“征女友”的文章(『041』征女友:我就想跟你一起说说别人的坏话)马上有社区的小伙伴给我介绍某知名婚恋网站的负责人,想要帮我解决人生大事^_^
这所有的惊喜都是加入社区之前我不能预见的。但是我能确信的是,一群热爱学习和进步的人凑在一起,一定会发生某些化学反应。不论是我的第一次分享,还是《新生》中的文章,都提到过,只有真正体验过学习带来的“意外快感”的人,才会真正热爱学习,因为这是创造惊喜、创造好运的最优路径。
这段时间的体验,让我再次确信了一件事:用于学习和成长的投资永远是值得的。
参考文章:
什么是朋友?
成为一个有战友的人
惊喜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反向塑造 —— 暗流涌动的势力
理财:节省与否
2
上面提到了我在社区中做过两次分享,都是关于语言学习的。在准备分享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
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能把自己脑子里的概念方法准确地传达出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当你要系统性地讲解某些问题的时候,这方面的短板就更为明显。
同时受到书中有关“类比”的文章的启发,我在第二次分享中也将外语初学者的语音学习,类比为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通讯(输入-处理-输出)并且考核每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最终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而我之所以这么热衷于语言学习,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就切实体会过掌握一门外语的真正快感;另一方面是因为看到了书中的这句话
我有个朴素的经验:哪里不够透明,哪里就可能有高利润——二十多年后,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利润差。
我自己也在不断思考自身的优势,能够“卖”什么高利润的东西,直到我发现语言障碍就是天生的壁垒,而这种不透明甚至是不能短期消除的。所以我也在不断地给自己建造这种天然壁垒,让自己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改善生活。
参考文章:
类比及其方法论
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
我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
如何消化一本书
3
我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当初促使我开通公众号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周围的一个朋友也开通了。在我印象里,公众号这种东西都是只有那些大牛们才会去做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够在网上发文章,并且有人会去看我写的东西。
但事实却是:我不但写了文章,还有很多人看,甚至有人拿钱赞赏。这些都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就像笑来老师曾经因为一个念头,错过了一辈子一样,自己也因为一些观念,限制了自身的成长,想想真的很傻。
2016年开始,我决定每天更新一篇文章(这也是受到了社区小伙伴的影响)。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把评论功能,赞赏功能都写出来了。但是我慢慢发现,每天一篇的更新速度根本保证不了文章质量,至少我暂时还没这个能力。
如果是过去的我,可能会硬着头皮继续写。但是,现在的我已经摆脱了这种自欺欺人的习惯。如果发现某个计划或者决定确实有错误,那就果断放弃,不会因为怕被打脸而死撑下去。
于是我在新年的时候,果断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将方向调整到注重文章内容和表达质量上。事实也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能够摆脱一些形式上的束缚,将精力真正用到有用的地方,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参考文章:
我当初是怎样错过一辈子的
这些年里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我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
理财:如何开始
4
回顾自己前26年的生活经历,发现自己现在越来越从容淡定了。
前几天过生日的时候,写了一篇总结文(『026』写在27岁到来的这一天)算是对自己前26年的总结,也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整理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现在已经能够非常平静地看待自身的各种缺点和不足,即便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缺点依然会给我惹麻烦,但是已经不会为此忧虑。这可能是伴随《新生》的成长过程中最为宝贵的经验。
看到笑来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也发生过各种倒霉事儿,我的心里就平静了许多~毕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孤独的倒霉蛋,确实是莫大的安慰。然后看到他一步步通过自学,将自己从这种泥淖中拯救出来,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更重要的是,《新生》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事物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使得我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对于会碰到的困难也有心理准备,知道万事靠积累,所以自然就从容很多。
比如,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不是线性而是指数型。所以我不会在短期期望太高,长期期望太低
再比如,任何新生事物可能都要经历类似“库伯勒 — 罗丝改变曲线”(Kübler-Ross change curve)的发展过程。所以我现在不论是想到一个点子,还是碰到一件事儿,都会等它经历高潮低谷以后,再去客观地对待它。而不会盲目地乐观或沮丧。
事实证明,乐观淡定的性格不一定是天生的,它也许只是学识的副产品而已。
参考文章:
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
这些年里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不能容错的系统肯定是脆弱的
关于圣人与榜样
理财:认识周期
理财:性格养成
以上是这四个月在我身上发生的事情,也算是伴随着《新生》的创作而成长的故事。之所以在标题上补上(1),是因为我将把这个话题写成一个系列,每隔一段时间,就记录下这段时间的改变。路还长着呢,咱们慢慢来~
祝开心(^_^)
注:“库伯勒 — 罗丝改变曲线”(Kübler-Ross change curve)图片摘自:【天使汇公开课4th】李笑来:如何做行业调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