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陷入了搭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论的焦虑中了。
做一件事,不能仅仅是满足于形式,更应该注重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就我目前而言,当前焦虑的根源,除了自身需要改变之外,还有个人知识体系的搭建问题。
针对这个内容,自己曾经做过数次努力和尝试,但是更多是无法完全迁移别人的内容。
这就告诉我一个事实,自己做知识管理的初衷,或者说根本目的是什么。
自己读书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当前状态,而知识管理是实现这个过程的一个工具,所以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切不可本末倒置。
工具仅仅是工具,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做这个内容而这种个内容,况且针对这种工具形式的内容,更多是需要从实践中获取认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计划和模仿。
另外一方面,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网络上看到的各种通过云笔记搭建知识体系的内容,无论是有道云还是印象笔记,无论是OneNote还是其他,他们都是专门做这个内容,有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精力去投入。
而自己做读书笔记,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更好读书写作,而不是搭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去博取关注。
所以,这个观念要转变。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他自己并未去做更多的知识管理方面的工作,他读书更多是遵从自己的内容,看到触动自己的内容就去做思考和记录,通过这一种方式,运用到极致,照样做出成绩。
所以,不必去花费更多精力去搞过于花哨的云笔记搭建,有时候越是简单,越容易有所突破。
自己尝试了较多云笔记,最近一直在用flomo,感觉有一些比较深刻的感受。
flomo主要用来积累日常的各种知识积累,读书看到的各种案例、概念、素材、概念等等,统统用flomo去做卡片式积累。
用flomo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显得会比较简约一些,没有那么花哨的套路,就是设计好标签系统,然后用非常轻松无压力的方式去输入,通过及时回顾,然后用有道云去组织这些卡片进行写作。
通过这种搭配,才能让自己更快掌握属于自己的知识搭建。
针对flomo的标签系统,古典老师是用了两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个人发展、知识管理、写作、运营管理;第二层级,是基本功能组成,包括书单、好故事、核心概念、牛人、好句子、段子等。
通过这两个层级的叠加,形成属于自己的标签系统。
与我而言,不能完全模仿或者生搬硬套,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场景去做尝试。
所谓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道理,越容易操作,也就越容易坚持。
李小龙说,我不怕练一千种腿法的人,我怕一种腿法练一千遍的人。
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只要修炼到一定层次,照样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同样,针对一个方法,要去大量刻意练习,唯有这样才能吸收和掌握,而不是各种收集不同的方法,最终搞得自己为了方法而活,那就完全偏离了自己的初心,这一切的做法也就没有了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