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知道一件事(学了一些新知识)最重要了,从未想过做到的问题。可是逐渐地发现知道和做到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知道、学到,都没有做到重要。
从每天听本书说起
先讲讲我和每天听本书的故事。今年1月份,我兴致勃勃地购买了得到的每天听本书。起初,我像发现了宝藏一般,非常着迷。听书的进度也很快。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听过的书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痕迹,就开始放慢了速度。后来,我的热情骤减,一度中断了听书。
每天听本书是很好的工具,但我没有善加利用。听什么书?如何听?听完了(知道后),又要如何才能践行(做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知道做到》给我的启发
听了《知道做到》后,我很受启发。这本书解析了我们知道却做不到的原因。
1. 信息超载
信息超载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仅仅得到App上的知识就够我们学好久了。每天听本书目前上线了1424本书,我借了306本,才听了198本。很多听过的书都忘记了。
书中提供的方法是精要主义,即重复学习少而精的知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重复的作用。
2. 消极过滤
我们都会用自己的固有思维去评判新学到的知识。如果不符合我们过去的知识或思想,就会自动将其过滤掉。时间久了,头脑就会缺乏开放性。
书中提供的方法是绿灯思维,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先认可新观点,再去质疑。
3. 缺少跟进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不停地学习新知识。但学完后,就没下文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学习新知识后,对知识的持续跟进和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成甲老师说,跟进的时间是学习新知识时间的十倍,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书中提供的方法是花大量时间持续跟进。
如何更好地使用每天听本书
1. 记笔记和画思维导图
最初,我记的笔记是完全照搬书中的内容。这样很低效。尽量用自己的话说,会加深印象。经常问问自己,哪些内容对自己有用?只记录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像断舍离一样,去掉了冗余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当然,这样做有一定风险。我们对知识的选择受限于目前的认知水平。也许现在认为有用的,不一定真的有用。现在认为无用的,未来可能有用。
我很喜欢保留文稿中的思维导图,自己画效果会更好。
2. 持续跟进对自己有用的书
对自己很有启发的书,可以反复地听。还可以买来,详细地阅读。每天听本书最大的意义是帮我们做初步筛选,让我们把精力放在真正感兴趣的书上。
关于阅读后,如何更多地实践?李笑来老师说,
- 最简单的就是把这部分内容复述给别人,看看能否把其他人教明白。
- 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写成文章,发布到网上,经受更多人的考验。
- 更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开始用吧!不论你读什么样的书,最终都能找到一个与现实结合的切入点,让你学到的东西最终可以改变生活。
3.顺藤摸瓜
这里有两种。一种是顺着说书人“摸瓜”。比如:我喜欢听成甲老师说书,就把成甲老师说的很多书都收入囊中。
还有一种是顺着关联的书“摸瓜”。比如:在听一本书时,可以把这本书中推荐的其它书也找来听一听。还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相关主题的书也找来听一听。
4. 保持开放
有些书可能暂时找不到应用场景。有些书是因为有兴趣才听的。比如,听过《横向领导力》后,我没觉得对自己有用。但当过007小组长后,才发现它的用武之地。《如何参观美术馆》和《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都是在傻傻地带孩子参观美术馆后听的。如果在参观前听,就能更好地欣赏作品了。就连《知道做到》,我也是在听了很久后才发现它的价值的。
5. 利用精选书单
得到会推荐精选书单(精品中的精品),我通过书单添加了很多好书。
知道做到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能积极留言,分享自己的好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