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了《思维导图》和《快速阅读》后,我一度怀疑自己当年看的那些书都是白看了,于我个人的发展,或者思想思维没有什么扩展作用,纯当认字了。
最近在看《生活中的哲学》,如果明天唐梦或者别人要我推介什么书,我想它一定会在我的推荐首列,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我在阅读它的时候,除了反思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外,我也认识到,我曾经看的那些书,可能也在无形之中救了自己。
从我的阅读历程来看,初中看郭敬明之类的,但是最喜欢的却是安妮宝贝;高中看的最多的是三毛和张爱玲,也看过杜拉斯和米兰昆德拉;整个大学感觉都活在村上春树的各种孤独里了。
这些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除了张爱玲有点热闹,其他人的书几本都有深刻的在解剖寂寞,人心里最深的那份孤独,和完全的心自由,人必须有独处的空间,村上春树突出的尤其明显。
而我自己的成长历程,初中三年,独自成长,高中三年悲伤成长,大学在边界徘徊;但是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我本身就很敏感多虑的性格变得更坏,我保留了自己的纯真和善良,勇敢和热情。
现在我相信这是阅读拯救了我,我认为人都有很多的情绪是那种别人不能安慰的,或者别人的陪伴可以解决的,可当阅读的时候,或许刚好就可能有某些内容,深得你心,也许因为同病相怜的状态,也许找到了某种情绪的发泄方式,总之来说,这些都是可以缓解人内心的不良情绪和疾病,防止其恶化,甚至还能自我治愈。
现在想来,当时要是到时我的阅读不那么狭隘,阅读更广泛,如果我但是阅读过《活着》《皮囊》这样的书本,我可能能更幸运的开导自己,至今为止,我都不否认自己极端,敏感,多虑,这可能是病,而且我现在越来越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稍微温和一些。这也和我最近看的书有关系,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重要多了,自己情绪的好坏还是取决于自己的思想。
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问我要看什么书,我一定会叫他看《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大好》,他们会找到很多共鸣,明白原来不止自己也这样,好多同年人都有这样的迷茫和困惑,但是最终,生活还是有很多路走的,比如会遇见一个姑娘,比如很快会实现一个小目标,比如遇见新的人,他会拉你一把……


其次像我这样不大相信爱情,相信婚姻,相信感情的人,真的可以看看《岛上书店》这本书,有不幸的人,不幸的婚姻,滥情和专情的人,但不管什么人,最后都有了好的去处。看过之后,我就觉得我还是需要恋爱,需要尝试去相信别人放开自己。
总之,到现在要说读书那会儿后悔的是什么,一定不是没有恋爱,在大学找个帅哥,轰轰恋恋一场啥的,我挺后悔那会儿读书馆那么多书,都可以免费看,为啥没多看点书,现在去趟宝安图书馆老不方便的。
像我们这种长的丑的人,要自觉的多看点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