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中笔者把南北朝的皇后分为了五等,并介绍了第一等的皇后----北齐的武明后娄氏。这次给大家介绍第二等的皇后----有才无过的皇后,她们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她们没有处于男人附属的地位,有自己的个性和人性张扬,她们和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雉、武则天是一类人。
在正史的记载中,第一等和第二等的皇后在出生时,和皇帝出生时一样都是有各种瑞相的。第二等皇后的代表,北魏宣武帝的小老婆灵皇后胡氏就是在赤光四照的瑞相中出生的,而且小的时候就有算命的人预言她将来会生皇帝。她入宫的机缘也很特别。一般的女人能被选中入宫做妃嫔,要么是长得漂亮,要么是娘家势力大。这位胡皇后入宫是因为有一位神奇的姑姑。她的这位姑姑是个尼姑,佛学造诣深厚,经常入宫讲佛法。这位姑姑就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了皇宫中的人,自己有个不一般的侄女。北魏宣武帝听说了,就把胡皇后接到宫里来了。
这位胡皇后也确实气度和平常人不一般。按照北魏从太祖拓跋珪开始定的规矩,太子的母亲是要被杀掉的。所以一般妃嫔们都祈祷自己生个王子、公主就好了,不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胡皇后和一般的妃嫔不一样,说了一句被正史赞扬的话:“怎么能因为顾忌自己的生死而让皇家没有继承人呢?!”也许按照我们现在人的观念,认为她是一个甘愿把自己当做生育机器、有奴性思想的人。但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中的人还是要把这个人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在她的那个时代,她能说出这样的话,还是要看到她气度不凡的那一面的。在那些妃嫔中,只有她是祈祷自己生的是男孩,最好是长子,即使自己死了也不后悔。
机缘巧合,这位胡皇后的儿子后来当了皇帝,即北魏的明帝,而且胡皇后也没有被杀。当了太后的胡氏就开始在政治上发挥她的能量了。上面提到胡皇后有位佛学造诣深厚的、当尼姑的姑姑,胡皇后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佛法,所以开发了智慧,她在情商、智商以及文学方面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水平,而且射箭很准,可以说她是文武双全。明帝刚继位时年纪小,国家政事都是由胡皇后来处理的,甚至于皇家的祭祀、迁坟这样的重要活动都是由胡皇后主持的。这位胡皇后在前半生的执政生涯中是很英明的,在她的治理下国家国力是处于上升期的。
她的转折点是从她和自己的小叔子清河王元怿谈恋爱开始的。在个人作风上有了这样的污点,舆论导向就开始不向着她了。禁卫军首领和大臣联合发动政变把她幽禁起来了。虽然后来她又和自己的儿子明帝联手夺回了政权,但是她的执政水平就开始每况愈下,做的事情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了。甚至于为了政治需要,把自己的一个孙女对外宣称为男孩,甚至于让这个“假小子”当了几天皇帝,政治局面稳定后才说出来了实情。史书上记载“天下愕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事相当于突然有一天考古学家发布了一个研究成果说耶稣是女的!经过她这么一折腾,北魏就开始走向了分裂的不归路。最后她也是落得被活活淹死的下场。
南朝也有一位才能出众,也为了自己老公家的事业出了很多力的皇后----刘宋文帝的大老婆袁氏,因为在人生的最后没有做的完美,也就归于第二等的皇后。
刚开始这位袁皇后也是英明无比,处处为自己的皇帝老公着想的。生儿子刘劭(因为后来杀了自己的父亲文帝,被称为“元凶”)时,觉得刘劭长得奇怪,认为他将来破国亡家,就要杀自己的儿子。还好文帝拦着,才保下他儿子。——应该说,袁皇后对文帝是用尽心血了,处处为文帝着想,甚至不惜牺牲儿子的性命来保证文帝的利益。所以文帝一开始对她是最好的。
这位袁皇后娘家穷,她就经常给文帝打报告给娘家申请补贴。文帝比较节(小)俭(气),每次给她也就批个三、五万块钱,三、五匹布。后来文帝独宠潘淑妃,潘淑妃要什么,文帝就给什么。袁皇后以为了解自己的老公是个节(小)俭(气)的人,一开始还不相信文帝对潘淑妃那么大(宠)方(爱)。为了验证,就给文帝打报告给潘淑妃申请补贴,文帝竟然一晚上就批复了三十万。这下袁皇后又气又狠,一口气咽不下就生病死了。在她临终前文帝问她有什么遗言,她当时还是气得把被子蒙着头不搭理文帝。
这些皇后论个人能力应该讲是杰出的人才,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没有把握好,以至于葬送了自己的半世英明。
��u�)�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