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有人问我的。写文章是为了什么?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些思绪?恐又囿于撕破脸皮的尴尬,只剩下“为赋新词强说愁”未曾开口。彼时回答的也都是些套话,时间一长,竟也忘却了。如今回想,若能如回阅文稿一般作润饰修改的话,答案应该是这样的:思绪这种东西,由情由景而生,行之于文则是出于对情感的怜重,诉之于口的话,既让人心生怨妇之鄙,又不免自觉言之未尽。
如今,则是多问刊费几许,文酬几多。这样的发问就很应当下之景了,只是苦了我这答问者,说实话吧,估被做个傻子;“稍加润色”吧,又昧了初心。不知何时起,万物皆有价,机会成本、相对成本等经济学指标“忽如一夜春风来”般席卷了这山野,紧跟上了城镇的步伐。在加上文学商业化的繁荣,倘被人知虚度光阴、乱发牢骚,怕真被当个书呆子了,虽说也有那么几分相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一来自知才疏学浅,也没动那搏名的念头,二来脑子不灵光,写不动那畅销文章,自也不必求利,这现实反倒逼得我做了个“纯粹的写作者”。所以,这许多视名利如粪土的人里,也有不少是因做不了这粪土而迫的,倘若一朝得名,也就入了上流,视清贫如粪土了。终而我视众人如粪土,众人视我应如是。
那些在远离原则的道路上走的远的,往往是因为原谅了自己。譬如读书时,在写作业与踢球之间挣扎时,玩伴的一句“我们都没写”往往就能让你放下笔头;而在工作中,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刚刚发生时,也会因为前辈的老生之谈而自我安慰。仔细想想,又是多么可笑,拿别人的违背原则来原谅自己,这种看似不符逻辑的想法却一直奏效,究其原因,无非是自己潜意识里已经有了选择,他人的行为不过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罢了,仅此而已。因而,互相拿对方的违背原则来原谅自己,久而久之,当初心中的愧疚早已烟消云散,仿佛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这般。那句现在谁不抄袭不正是如此吗?
可悲的是现实并未打脸,除却写作,娱乐、游戏、科技、产品等诸多领域已是见者不怪,因抄袭而成名成势者亦不少见,劣币驱逐良币,抄袭逼死创新。
幸好泥腿儿一枚,更无半分才气,因此可以冷嘲热讽,不必顾他人异议。如阿Q一般,对着空气说几句浑话,发些怨气,也就心满意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