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半小时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第一第二章

半小时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第一第二章

作者: suker1981 | 来源:发表于2017-04-22 09:46 被阅读151次

目录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后 记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1508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发生在大明帝国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站中。多年以后,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1515年,王阳明被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时,他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在他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这既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心学诞生的前夜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实际上,理学的思路虽然来自道家,但创造它的人都承认,理学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学。不过,理学谈的却是儒家鼻祖孔子最不愿意谈的问题“性和天道”(子罕言性与天道),表面上看,这背离了孔子的方向,但其实不是这样。

北宋统一中国后,第一任皇帝赵匡胤“抑武扬文”,儒学在告别人世接近七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复兴时刻。几乎是一夜之间,北宋帝国成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乐园,连北宋的皇帝都指着儒书赞叹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理学有自身的缺陷。

首先,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执行上过于严苛,程颐认为,人生应该严肃,并且要绝对严肃,这种没有人性情感的学术很难得到人们的喜爱。

其次,理学家非要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能力就大打折扣,程颐还算是合格的,他的一生极端严肃,几乎没有笑过,但别的理学家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久而久之,理学家们大谈特谈的“存天理去人欲”渐渐变成说给别人听的口号,早在朱熹时代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指责理学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却做一套,理学宗师们规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让别人用的,理学信奉者只是讲师,不是实践者。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理学在明朝各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国家意识形态,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全部接受了科举制度,并在思想上控制,将理学之外的学说列入异端,理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全国普及;另外,理学由此成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

明代是理学天下,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瞩目,必须要从朱熹理学开始。王阳明当然也不会例外。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父亲王华。王阳明早慧,四岁才开口说话,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聪明过人,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当他四岁开口说话后,总是把爷爷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同时,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钻研的心。王阳明早年迷恋象棋,专研道教的养生术,为此经常被父亲王华打骂。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意思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摇摇头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王阳明年少时还做了两件荒唐事

第一件:1488年,王阳明迎娶了江西南昌的副省长(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然后在新婚之夜外出与96岁高龄道士论道。

第二件:1489年,王阳明带着老婆离开南昌前往老家浙江余姚,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娄谅是吴与弼的高徒,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昧,善于静坐,并把静坐当成是步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1492年,王阳明在乡试中金榜题名,但在1493年的北京会试中落榜了,因为王阳明并未专心于八股文,并开始专研到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他对自己说,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1493年会试失败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1494年,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他发誓要走通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贤的圣坛。

在辞章之学上,王阳明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他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可不知什么时候,他突然解散了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军事。

1495年,王阳明回北京准备第二次会试。但他根本没有准备,最喜欢和人家谈论用兵之道,但没有实战经验的王阳明经常被人耻笑。

1496年,王阳明在第二次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但他无动于衷,并没有因此伤心。

1498年,26岁的王阳明回到了朱熹理学这座大山面前,有一天他在不经意翻看理学经典时看到了朱熹给赵惇(宋光宗)的一封信。信中有句话如是说:“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王阳明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样,这句话恰好戳中了他多年来的毛病:始终不能坚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他开始重新专研朱熹的“格物致知”,但他心中一会怀疑,一会坚持,左右冲突,上蹿下跳。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1499年,王阳明终于通过了会试,步入仕途,被分配到工部实习。第一个差事是为王越修建坟墓。1499年冬天,王阳明向皇帝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

1500年的夏天,王阳明见识了牢狱中的黑暗,并通过雷厉风行的手段废掉了一些多年的潜规则,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王阳明只是让自己的良心稍稍宽慰一些。但繁杂琐碎、沉沦理想的政务根本释放不了那颗向往圣人的心。

王阳明渐渐明白,他的人生价值不可能在这烦琐无趣的仕途上实现。

1501年,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他已身心俱疲。这年秋天,他请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上了九华山。这预示了王阳明在之后几年中的行事轨迹:当他对现实失望时,就会转身跳到世外。

转捩点

1501年他上九华山,大概是想彻底放弃世俗的羁绊。也许在他看来,不能成为世俗的圣人,还可以成为方外的仙佛。他一走进大自然,世俗圣人的欲望就烟消云散,成仙成佛的心灵躁动起来。

1502年夏天,王阳明请假回老家,开始认真温习起佛经,全身心练起了引导术。

1502年王阳明在老家一个山洞中修理佛学,想远离红尘,成仙成佛,但是佛道并未解脱他的痛苦和迷茫,毕竟他是一个儒家弟子,孝道是第一道德,终于有一天,他睁开双眼,以一副如释重负的口气说道:“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结束了佛经的修炼。

王阳明已经放弃了辞章、道教、佛教。其间还在一个寺庙规劝一名老和尚重回老家,这也使王阳明看清了人性大于宗教的道理,王阳明用他和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断指出了一条心法: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

刘瑾风暴

王阳明创建心学还要从太监刘瑾说起,早年刘瑾深得皇帝朱祐樘喜爱,1506年皇帝朱祐樘去世,朱厚照继位后,刘瑾与朱厚照已建立深化的主仆友谊,深得朱厚照喜爱。刘瑾在北京联合八虎在宫中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官员和老百姓对此人深恶痛绝。其中刘健和谢迁上书皇上朱厚照让其发配刘瑾等人到南京守太祖陵,但因刘瑾连夜阻挠以失败告终,后刘谢二人辞职。有次引发了众多官员讨伐刘瑾,诸多官员因此受到迫害。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其中南京的监察官蒋钦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拉到北京北施以棍刑,被打的半死。

此时王阳明上奏疏,提被迫害的官员鸣不平,虽然当时朱厚照和刘瑾并不知道王阳明是何方神圣,但是秉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于是王阳明也被廷杖四十,关押在锦衣卫大牢。在关押期间王阳明受到了身体和心理的创伤,整夜失眠,心理也其了变化。久而久之开始认清现实,开始研究《周易》。

释厄路

1507年,王阳明出乎意料地结束了牢狱生活,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担任站长。

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王阳明逃到钱塘江边得以逃脱。王阳明一路历经艰辛经福建前往贵州。

做自己的主人

1508年王阳明到达了贵州龙场驿站。

龙场驿位于今贵州贵阳西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城,地处荒僻,虫蛇甚多,瘴气流行,当地有很多少数名族,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王阳明接受了前任龙场驿站长的指点,学习在此生活的经验,并将驿站重新装修,为仆人唱歌跳舞,淡化了这里的残酷生存环境。慢慢的王阳明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态度,已超脱荣辱得失,在听天由命的同时,每天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安静下来。王阳明想成为圣人的心始终在心底。他开始意识到要面对现实,在适应外部世界。他又开始重新学习理学,开始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圣人处此该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他的脑海里撞击着,他变得神魂颠倒起来,像中了魔一样絮絮叨叨,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摇头。

他的脑子再也放不下这些翻来覆去被他肯定和否定的问题,终于有一天,这些问题冲出了他的脑子,像一幅画一样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于是,就发生了本书开头的那一幕,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这个传奇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夺目的光辉。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最根本思想。

新朋友和新敌人

王阳明创建心学后,开始发展周边的土著居民来听讲。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也有来砸场子的贵州巡抚王质,王阳明得罪了王质,但最终王阳明运用心学的力量来化解了这场小危机。

王阳明还经常和弟子们谈论心学,为弟子指点。王阳明在龙场驿不仅是个教育家,还偶尔客串政治家。

1509年王阳明结识了贵州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席书,让人修建贵阳书院,并亲自率领贵阳的秀才们来到龙场,以师礼请王阳明到贵阳。

由此,王阳明离开了他的放逐地和涅槃重生地。

心学的政治力

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正式讲学,实际上,知行合一和事上练只是“致良知”的一个前奏,真正动人心弦的是他心学思想的精华——致良知。

1510年农历三月,他三年的贬谪期限结束后,在贵州多名官员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一个和曾经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政府官员王阳明正式登场。王阳明在任职期间,通过各种手段减免不必要的苛捐杂税,并从人民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老百姓也不在无故投诉,并制止了瘟疫的传播,为了期待下雨,吃斋一个月,唤起了人们的善心,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着想,深得老百姓喜爱,将刁明丛生的庐陵县治理的很好。庐陵县市王阳明创建心学以来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地方,效果显著。在此其间,他始终没有忘记经略四方的大志和成为圣人的目标,一直在修理和传播心学。

朱陆异同

1510年农历十月,刘瑾以贪污罪在北京被凌迟。同年11月,39岁的王阳明回到北京,并下定决心在北京传播心学。

一天王阳明的两个弟子王舆庵和徐成在在争论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王阳明决定做一次裁判,其实表面上是判定朱熹和陆九渊的是非,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心学正名。

他说,无论是陆九渊和朱熹,还是王阳明自己,在目的上都是相同的:成为圣人。只不过,朱陆二人在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失衡。而他王阳明则主张,修养和学问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为此王阳明还写下了心学史上相当重要的篇章——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1516年之前,王阳明在北京、浙江、南京来回游走,虽然官职在身,但他还是以讲学为第一要务。

1516年9月,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去巡抚南赣,中央政府任命礼仪部候补大臣(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为都察院副院长(左佥都御史)。这并不是中央政府的目的,目的是要他巡抚南赣。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一年后,他写信叮嘱弟子们要全身心“存天理去人欲”。为了让弟子对祛除人欲的难度有深刻认识,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自然是“人欲”,而山中贼则是南赣地区的土匪。

针对南赣地区土匪横行的局面,王阳明深入了解之后,发现现在当地政府军中都是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另外政府军中还有很多土匪的奸细,同时土匪还得到老百姓的通风报信。所以屡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真的这样的情况,王阳明首先肃清了一批奸细,另外还设立了十牌法制度,让老百姓相互监督,相互举报,由此,让土匪无处藏身。

横扫詹师富

王阳明用3个月成功剿灭了詹师富。同年6月,王阳明用同样的“攻心”办法突袭了盘踞在大庾岭的陈曰能,并活捉了土匪头陈曰能。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接下来王阳明获得了朱厚照授予他提督南赣军务的特权,也就成了南赣地区的军界第一人。之后王阳明开始招安土匪,成功将很多骁勇善战的土匪成功归顺为政府军,并运用心学成功剿灭谢志山和蓝天凤。

按王阳明的心学,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王阳明可谓用心良苦。每一场战役之前,他都深思熟虑,尽量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打詹师富,用兵五千人,打横水、左溪用兵一万人,打桶冈用兵一万人,所耗费的钱粮据他自己说不过几千金。而数省联合围剿时,每天都要耗费千金。

王阳明还认真研究考察后给中央政府写了一份报告,说明了当地为何苛捐杂税繁重,逼良为娼情况普遍。请求该地吏治清明,但没有得到回复。

池仲容也会用计

其中广东浰头的“金龙霸王”池仲容就是其中一位从小深受贪腐所害才官逼明反的例子。“金龙霸王”池仲容威震四方,南赣地区的各路山贼难以望其项背。池仲容得知王阳明以迅雷般的速度消灭了詹师富、温火烧等人后,开始认真审视王阳明。但最后还是被王阳明剿灭。

只怕有心人

就此,王阳明取得了南赣剿匪的全盘胜利。王阳明的军事有三个过人之处。

一、不重形式,只重实质。

二、以毒攻毒、以贼攻贼。

三、心理战。

王阳明到南赣剿匪就一直在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灭山贼,他就“用心”地运用“诈术”消灭山贼。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当然,在一年多的剿匪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并在赣州城建立了多所书院。他在赣州写下了《大学问》一书,是心学的入门课。

风雨又来

1519年春节刚过,王阳明给王琼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详细说明在南赣地区剿匪和设立行政区的情况,并感激王琼的提升和重用。信的最后,王阳明谈到自己健康状态不好,希望能让王琼在皇上面前求情让他退休回老家,皇上还是按照王琼的意思把退休的申请打回去。

而在给王阳明的私信中,他说,南昌城最近动静很大,你不必在进贵的身上浪费太多精力,要密切注意南昌城。王阳明明白王琼的意思,南昌城里正是宁王朱宸濠。也许在此时,王阳明已经猜到了当初王琼要他到江西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小时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第一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xs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