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后 记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1508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发生在大明帝国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站中。多年以后,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1515年,王阳明被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时,他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在他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这既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心学诞生的前夜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实际上,理学的思路虽然来自道家,但创造它的人都承认,理学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学。不过,理学谈的却是儒家鼻祖孔子最不愿意谈的问题“性和天道”(子罕言性与天道),表面上看,这背离了孔子的方向,但其实不是这样。
北宋统一中国后,第一任皇帝赵匡胤“抑武扬文”,儒学在告别人世接近七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复兴时刻。几乎是一夜之间,北宋帝国成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乐园,连北宋的皇帝都指着儒书赞叹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理学有自身的缺陷。
首先,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执行上过于严苛,程颐认为,人生应该严肃,并且要绝对严肃,这种没有人性情感的学术很难得到人们的喜爱。
其次,理学家非要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能力就大打折扣,程颐还算是合格的,他的一生极端严肃,几乎没有笑过,但别的理学家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久而久之,理学家们大谈特谈的“存天理去人欲”渐渐变成说给别人听的口号,早在朱熹时代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指责理学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却做一套,理学宗师们规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让别人用的,理学信奉者只是讲师,不是实践者。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理学在明朝各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国家意识形态,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全部接受了科举制度,并在思想上控制,将理学之外的学说列入异端,理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全国普及;另外,理学由此成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
明代是理学天下,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瞩目,必须要从朱熹理学开始。王阳明当然也不会例外。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第一等事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父亲王华。王阳明早慧,四岁才开口说话,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聪明过人,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当他四岁开口说话后,总是把爷爷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同时,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钻研的心。王阳明早年迷恋象棋,专研道教的养生术,为此经常被父亲王华打骂。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意思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摇摇头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王阳明年少时还做了两件荒唐事
第一件:1488年,王阳明迎娶了江西南昌的副省长(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然后在新婚之夜外出与96岁高龄道士论道。
第二件:1489年,王阳明带着老婆离开南昌前往老家浙江余姚,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娄谅是吴与弼的高徒,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昧,善于静坐,并把静坐当成是步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1492年,王阳明在乡试中金榜题名,但在1493年的北京会试中落榜了,因为王阳明并未专心于八股文,并开始专研到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他对自己说,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1493年会试失败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1494年,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他发誓要走通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贤的圣坛。
在辞章之学上,王阳明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他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可不知什么时候,他突然解散了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军事。
1495年,王阳明回北京准备第二次会试。但他根本没有准备,最喜欢和人家谈论用兵之道,但没有实战经验的王阳明经常被人耻笑。
1496年,王阳明在第二次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但他无动于衷,并没有因此伤心。
1498年,26岁的王阳明回到了朱熹理学这座大山面前,有一天他在不经意翻看理学经典时看到了朱熹给赵惇(宋光宗)的一封信。信中有句话如是说:“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王阳明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样,这句话恰好戳中了他多年来的毛病:始终不能坚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他开始重新专研朱熹的“格物致知”,但他心中一会怀疑,一会坚持,左右冲突,上蹿下跳。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1499年,王阳明终于通过了会试,步入仕途,被分配到工部实习。第一个差事是为王越修建坟墓。1499年冬天,王阳明向皇帝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
1500年的夏天,王阳明见识了牢狱中的黑暗,并通过雷厉风行的手段废掉了一些多年的潜规则,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王阳明只是让自己的良心稍稍宽慰一些。但繁杂琐碎、沉沦理想的政务根本释放不了那颗向往圣人的心。
王阳明渐渐明白,他的人生价值不可能在这烦琐无趣的仕途上实现。
1501年,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他已身心俱疲。这年秋天,他请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上了九华山。这预示了王阳明在之后几年中的行事轨迹:当他对现实失望时,就会转身跳到世外。
转捩点
1501年他上九华山,大概是想彻底放弃世俗的羁绊。也许在他看来,不能成为世俗的圣人,还可以成为方外的仙佛。他一走进大自然,世俗圣人的欲望就烟消云散,成仙成佛的心灵躁动起来。
1502年夏天,王阳明请假回老家,开始认真温习起佛经,全身心练起了引导术。
1502年王阳明在老家一个山洞中修理佛学,想远离红尘,成仙成佛,但是佛道并未解脱他的痛苦和迷茫,毕竟他是一个儒家弟子,孝道是第一道德,终于有一天,他睁开双眼,以一副如释重负的口气说道:“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结束了佛经的修炼。
王阳明已经放弃了辞章、道教、佛教。其间还在一个寺庙规劝一名老和尚重回老家,这也使王阳明看清了人性大于宗教的道理,王阳明用他和辞章、佛道的一刀两断指出了一条心法:只有放弃,才有日后的得到。
刘瑾风暴
王阳明创建心学还要从太监刘瑾说起,早年刘瑾深得皇帝朱祐樘喜爱,1506年皇帝朱祐樘去世,朱厚照继位后,刘瑾与朱厚照已建立深化的主仆友谊,深得朱厚照喜爱。刘瑾在北京联合八虎在宫中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官员和老百姓对此人深恶痛绝。其中刘健和谢迁上书皇上朱厚照让其发配刘瑾等人到南京守太祖陵,但因刘瑾连夜阻挠以失败告终,后刘谢二人辞职。有次引发了众多官员讨伐刘瑾,诸多官员因此受到迫害。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其中南京的监察官蒋钦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拉到北京北施以棍刑,被打的半死。
此时王阳明上奏疏,提被迫害的官员鸣不平,虽然当时朱厚照和刘瑾并不知道王阳明是何方神圣,但是秉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于是王阳明也被廷杖四十,关押在锦衣卫大牢。在关押期间王阳明受到了身体和心理的创伤,整夜失眠,心理也其了变化。久而久之开始认清现实,开始研究《周易》。
释厄路
1507年,王阳明出乎意料地结束了牢狱生活,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担任站长。
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王阳明逃到钱塘江边得以逃脱。王阳明一路历经艰辛经福建前往贵州。
做自己的主人
1508年王阳明到达了贵州龙场驿站。
龙场驿位于今贵州贵阳西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城,地处荒僻,虫蛇甚多,瘴气流行,当地有很多少数名族,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王阳明接受了前任龙场驿站长的指点,学习在此生活的经验,并将驿站重新装修,为仆人唱歌跳舞,淡化了这里的残酷生存环境。慢慢的王阳明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态度,已超脱荣辱得失,在听天由命的同时,每天用静坐的方式让自己安静下来。王阳明想成为圣人的心始终在心底。他开始意识到要面对现实,在适应外部世界。他又开始重新学习理学,开始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圣人处此该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他的脑海里撞击着,他变得神魂颠倒起来,像中了魔一样絮絮叨叨,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时而摇头。
他的脑子再也放不下这些翻来覆去被他肯定和否定的问题,终于有一天,这些问题冲出了他的脑子,像一幅画一样清晰地呈现在他眼前。于是,就发生了本书开头的那一幕,王阳明的心学横空出世。这个传奇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龙场所悟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夺目的光辉。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最根本思想。
新朋友和新敌人
王阳明创建心学后,开始发展周边的土著居民来听讲。受到了大家的欢迎。但也有来砸场子的贵州巡抚王质,王阳明得罪了王质,但最终王阳明运用心学的力量来化解了这场小危机。
王阳明还经常和弟子们谈论心学,为弟子指点。王阳明在龙场驿不仅是个教育家,还偶尔客串政治家。
1509年王阳明结识了贵州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席书,让人修建贵阳书院,并亲自率领贵阳的秀才们来到龙场,以师礼请王阳明到贵阳。
由此,王阳明离开了他的放逐地和涅槃重生地。
心学的政治力
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书院正式讲学,实际上,知行合一和事上练只是“致良知”的一个前奏,真正动人心弦的是他心学思想的精华——致良知。
1510年农历三月,他三年的贬谪期限结束后,在贵州多名官员的推荐下,他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一个和曾经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政府官员王阳明正式登场。王阳明在任职期间,通过各种手段减免不必要的苛捐杂税,并从人民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老百姓也不在无故投诉,并制止了瘟疫的传播,为了期待下雨,吃斋一个月,唤起了人们的善心,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着想,深得老百姓喜爱,将刁明丛生的庐陵县治理的很好。庐陵县市王阳明创建心学以来第一次施展拳脚的地方,效果显著。在此其间,他始终没有忘记经略四方的大志和成为圣人的目标,一直在修理和传播心学。
朱陆异同
1510年农历十月,刘瑾以贪污罪在北京被凌迟。同年11月,39岁的王阳明回到北京,并下定决心在北京传播心学。
一天王阳明的两个弟子王舆庵和徐成在在争论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王阳明决定做一次裁判,其实表面上是判定朱熹和陆九渊的是非,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心学正名。
他说,无论是陆九渊和朱熹,还是王阳明自己,在目的上都是相同的:成为圣人。只不过,朱陆二人在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失衡。而他王阳明则主张,修养和学问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为此王阳明还写下了心学史上相当重要的篇章——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1516年之前,王阳明在北京、浙江、南京来回游走,虽然官职在身,但他还是以讲学为第一要务。
1516年9月,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去巡抚南赣,中央政府任命礼仪部候补大臣(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为都察院副院长(左佥都御史)。这并不是中央政府的目的,目的是要他巡抚南赣。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1517年正月,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一年后,他写信叮嘱弟子们要全身心“存天理去人欲”。为了让弟子对祛除人欲的难度有深刻认识,信中有这样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自然是“人欲”,而山中贼则是南赣地区的土匪。
针对南赣地区土匪横行的局面,王阳明深入了解之后,发现现在当地政府军中都是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另外政府军中还有很多土匪的奸细,同时土匪还得到老百姓的通风报信。所以屡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真的这样的情况,王阳明首先肃清了一批奸细,另外还设立了十牌法制度,让老百姓相互监督,相互举报,由此,让土匪无处藏身。
横扫詹师富
王阳明用3个月成功剿灭了詹师富。同年6月,王阳明用同样的“攻心”办法突袭了盘踞在大庾岭的陈曰能,并活捉了土匪头陈曰能。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接下来王阳明获得了朱厚照授予他提督南赣军务的特权,也就成了南赣地区的军界第一人。之后王阳明开始招安土匪,成功将很多骁勇善战的土匪成功归顺为政府军,并运用心学成功剿灭谢志山和蓝天凤。
按王阳明的心学,一个人如果用心诚意,天下就没有难事。因为心外无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王阳明可谓用心良苦。每一场战役之前,他都深思熟虑,尽量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他打詹师富,用兵五千人,打横水、左溪用兵一万人,打桶冈用兵一万人,所耗费的钱粮据他自己说不过几千金。而数省联合围剿时,每天都要耗费千金。
王阳明还认真研究考察后给中央政府写了一份报告,说明了当地为何苛捐杂税繁重,逼良为娼情况普遍。请求该地吏治清明,但没有得到回复。
池仲容也会用计
其中广东浰头的“金龙霸王”池仲容就是其中一位从小深受贪腐所害才官逼明反的例子。“金龙霸王”池仲容威震四方,南赣地区的各路山贼难以望其项背。池仲容得知王阳明以迅雷般的速度消灭了詹师富、温火烧等人后,开始认真审视王阳明。但最后还是被王阳明剿灭。
只怕有心人
就此,王阳明取得了南赣剿匪的全盘胜利。王阳明的军事有三个过人之处。
一、不重形式,只重实质。
二、以毒攻毒、以贼攻贼。
三、心理战。
王阳明到南赣剿匪就一直在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灭山贼,他就“用心”地运用“诈术”消灭山贼。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当然,在一年多的剿匪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心学大师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闲,他就会和跟随他的弟子讨论心学。并在赣州城建立了多所书院。他在赣州写下了《大学问》一书,是心学的入门课。
风雨又来
1519年春节刚过,王阳明给王琼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详细说明在南赣地区剿匪和设立行政区的情况,并感激王琼的提升和重用。信的最后,王阳明谈到自己健康状态不好,希望能让王琼在皇上面前求情让他退休回老家,皇上还是按照王琼的意思把退休的申请打回去。
而在给王阳明的私信中,他说,南昌城最近动静很大,你不必在进贵的身上浪费太多精力,要密切注意南昌城。王阳明明白王琼的意思,南昌城里正是宁王朱宸濠。也许在此时,王阳明已经猜到了当初王琼要他到江西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开始封他的儿孙们为藩王,分镇各地。他设立藩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试图以分封藩王的方式来牵制中央政府那些权臣,进而把军权和君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对藩王设立规则:不列土,不领民。这样一来藩王没有行政区,也没有实际的军权,所以没有造反实力。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据正史记载,朱宸濠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在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是个专家,又喜欢写诗歌,他自信、气度非凡、礼贤下士,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朱宸濠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对兵法如痴如醉,对战争跃跃欲试。他通过各种手段开始扩展王府,扩充军队到一万五千人。并通过刘瑾讨好皇上朱厚照。朱宸濠也在谋划将他取而代之。
朱宸濠有了这个目标后,开始四处招揽人才,不断扩大交际圈,结识权贵。朱厚照对朱宸濠的预谋也有所察觉。并取消了朱宸濠的卫队,后朱宸濠利用陆完的理由很快又恢复了卫队,起死回生。
朱宸濠认识到自己缺少谋士,别四处招揽谋士。并成功招揽神童刘养正和李士实。
针锋相对
朱宸濠已是一心要造反,1519年农历六月十四,太阳从东方升起,宁王府人潮汹涌,几乎所有高级官员都来为宁王祝寿。当宴会进行到高潮时,朱宸濠站到高台,示意众人安静,大声说:“太后密旨,要我出兵北京,讨伐伪帝朱厚照。”
当朱宸濠在南昌城运筹帷幄时,王阳明也在临江镇运筹帷幄。他的弟子心惊胆战,朱宸濠可不是詹师富、池仲容这样的山贼,而是拥有精兵十几万的超级巨兽。而此时王阳明手中无兵。
王阳明使用离间计让朱宸濠不再信任两位谋士,同时还虚张声势声称政府军正准备攻打南昌城,其目的是让朱宸濠死守南昌。同时上奏疏皇上说朱宸濠密谋造反。
而后,朱宸濠识破了王阳明的计谋,派人招降王阳明,但反而被王阳明招降并重用。
安庆保卫战
1519年七月初二,朱宸濠带着主力部队离开南昌,前往南京。他断定手无精兵的王阳明不会对他的大计有多少阻碍。
朱宸濠一路攻陷九江,南康,推进到安庆,在安庆朱宸濠遇到了张文锦的顽强抵抗,让朱宸濠下定决定一定要拿下安定。但正在此时,王阳明正计划十五日开始攻打南昌城。并在二十日凌晨对南昌发起了总攻。直到王阳明的部队已经敲起战鼓时,朱宸濠南昌城守卫兵团才大梦初醒,南昌城里顿时像被踢翻的蚂蚁窝一样。
151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朱宸濠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活捉被押进南昌城见王阳明,从朱宸濠起兵(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到被俘(151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王阳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1519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朱厚照从北京出发开始南下,要御驾亲征,但王阳明上报捷报,希望朱厚照不要前往,怕朱宸濠余党生乱刺杀皇上,但实际上王阳明担心朱厚照南下带来十几万大军,让沿途的百姓遭殃。
王阳明收到朱厚照确实已经南下的消息后,准备押着朱宸濠紧急北上,准备献俘于皇上。途中遇张忠等小人的处心积虑的诬陷。
1520年农历七月十七,王阳明献上修改版平定宁王报捷书,朱寿大将军、张忠、许泰、江彬成为功勋,王阳明屈居功臣第二梯队。
1520年农历八月下旬,朱厚照从南京启程回北京。
人人都知道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中居功至伟,人人也都知道,王阳明最终闹了一场空。
致良知
直到1520年农历九月前,王阳明始终把“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他心学的终极目标。每当有人问他应该如何成为道德圣人时,他给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欲”,但经历了张忠团伙处心积虑地谗诬构陷而能毫发无损后,王阳明的心学来了一次飞跃,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从此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1520年后,王阳明开始传播他的“致良知”,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直接从孟子而来。也就是说,圣学到孟子后就戛然而止,赖天老爷垂青,终于让他接下了孟子手中的棒子。这种说法,韩愈、程颐、陆九渊、朱熹都用过,并无创新。王阳明还煞有介事地说,他提出的“致良知”是千古圣贤尤其是孟子遗留的一点血脉。
1521年农历三月十四,朱厚照一命呜呼,享年三十一,一直以来,人们对朱厚照的评价都不高。大家普遍认为,朱厚照是一位自私任性的皇帝。倘若用王阳明心学来评价他,应该有两种评价:作为普通人,朱厚照无疑是很出色的,因为他能创造心灵的自由,他不被那群腐朽的老臣订立的规则所左右,只活最真实的自己;但作为皇帝,他是极不合格的。朱厚照在享受皇帝权力带给他快乐时却很少履行皇帝应该尽的责任。
再见,杨廷和
朱厚照去世后,出色的政治天才、内阁首辅杨廷和勇担重任,与太后商议后,觉得让兴王朱厚熜(时年十三岁)继承王位,农历四月二十二,朱厚熜以皇帝的身份被迎进北京城。
朱厚熜继位后,屡次找到杨廷和的责难,朱厚熜幕僚建议他引进王阳明,王阳明拥有不容置疑的军功和卓越的声誉及人脉,是抗衡杨廷和的最佳人选。很快下旨给王阳明:你当初能剿平乱贼,安靖地方,朝廷新政之初,正是用人之时,你速速来京,我要封赏你,并委你重任,不得迟疑。
王阳明正在游山玩水中探讨学问,得知此事后,王阳明弟子担忧杨廷和曾清除王阳明的贵人王琼出中央,同时朝廷关于多是朱熹门徒,对王阳明的心学深恶痛绝。可王阳明还是决定前往辅佐朱厚熜,可就在王阳明到钱塘时,圣旨来了,让王阳明继续回江西担任巡抚一职,并私自免去了王阳明赣南巡抚的职务。王阳明听后百感交集,几乎要仰天长啸。
1522年农历二月,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朱厚熜上任后,多次于杨廷和暗中较量,杨廷和感叹这个小皇帝比想象中要更有手腕,1524年春节刚过,杨廷和假意提出离职,朱厚熜当机立断地批准了。后杨廷和的同党蒋冕也于同年五月后提出离职回家。大学士毛纪、费宏业先后离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1527年,王阳明重出江湖到广西剿匪。能有再次展现他军事光芒的机会,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阳明的影响力催生的众人齐捧。
李福达案
1528年农历二月王阳明重新出山,除了举荐他出山的震耳欲聋的呼声外,还有个重要原因:中央权力的再分配和桂萼的用人不当。
此时朝廷中很多高管已是王阳明弟子,众人费尽心思齐捧王阳明,但王阳明还是一心讲学,无动于衷。
有请王阳明
1527年农历五月末,在桂萼和张璁的推举下,中央政府任命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兼都御史,征讨思恩、田州,王阳明回复找了几个理由婉拒。桂萼之所以推举王阳明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去广西解决安南问题,趁安南国局势大乱时把安南重新并入明帝国版图。
走在成圣的路上
1527年农历六月下旬,朱厚熜再次向王阳明发布旨意,要求王阳明立即前往广西。王阳明被迫无奈前往。他离开老家余姚前,发生了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两位弟子各持己见,王阳明详细地向他们做了解析。
谢谢诸位
1527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到达广西梧州。一路经过钱塘江、广西信阳、南昌等地受到当地弟子的的朝拜。
1527年最后的一个多月,王阳明始终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之前调集的湖广和福建、广东的部队没有到达。三处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们给出的借口都是一样的:正在集结军队,筹措军饷。
1528年正月几支部队抵达梧州,但王阳明还是没有军事行动的意思,因为他知道王受和卢苏叛乱是形式所逼,并非本意。所以他想通过招抚方式而非劳民伤财的军事行动。
最后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将王受和卢苏二人招抚。
1528年农历八月,王阳明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追忆祖先
1528年农历九月,王阳明处理完断藤峡和八寨盗贼的善后工作后,感觉他生命接近尾声,因此决心离开广西,同时因为王阳明肺病已经严重恶化,深夜咳嗽不止,难以入睡,从今天的医学角度,他可能已经是肺癌早期或者中期。他辞职申请发出后,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大概是1528年农历十月末离开广西的,一路走得异常缓慢。15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王阳明乘船抵达南安。岸上已有多名弟子在等候他,但他没有上岸。并非他不想上岸,他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舍筏登岸和弟子们探讨心学。可惜,他几乎已到了寸步难移的地步,只能萎靡不振地躺在船中。他的弟子、南安地方官周积和张思聪被叫到船上,两人一见王老师的模样,鼻子一酸,流下泪水。
15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阳明从一个美得出奇的梦中醒来,到达了青龙铺,王阳明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得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的眼睛开始迷离,慢慢地闭上,呼吸停止,船不易察觉地晃了一下。王阳明离开人世,时间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即阳历1529年1月9日,早上七点至九点)。
王阳明被装入棺材,一路向浙江。他的肉体和精神在南康、赣州、南昌受到史无前例的缅怀。他的弟子们和崇拜者哭声震天,让整个南中国山摇地动。这是人们对一个慈悲人物和神奇人物最具敬意的膜拜,在整个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人几乎没有。
王阳明的另一面
上面所说的王阳明的丰功伟绩,其实王阳明也有另一面。比如王阳明在浙江绍兴兴建的“伯府第”直接建造了五年,非常气派和豪华。然后猜测王阳明兴建“伯府第”的自己应该来自朱宸濠在南昌城府邸的巨额财富。另外,王阳明一生六个老婆,正妻并未生子,王阳明唯一儿子是一个小老婆所生。
这就是王阳明的另一面。然而,这不可能也永远不会让他作为心学大师和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的名誉受到任何损伤。恰好相反,正是这种人人都会有的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才让王阳明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的凡人,而不是什么在神坛上一本正经的神奇圣人。王阳明的另一面更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缺点,但如果能全心全意发挥良知的力量,人人都能成功。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也是一门实用哲学。它首先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圣人,即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也没有任何人能有资格控制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即要求人们藐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去心中贼之私情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心中的贼有很多,不过不出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在心学家们看来,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就是祛除心中贼的学说,所以虽然难,但王阳明还是给出了很多心法。
去心中贼之私欲
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那和僵尸差不多。问题是,我们的欲望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而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人生在世,不拘泥于常规
王阳明非常赞赏《周易》,他说,“易”就是变,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我们该追求什么
人最应该追求的是追求天理。天理在我心,追求良知的光明。
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王阳明心学中就是要自我克制。
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所以要顺其自然。
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不要和外物对立。王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获得幸福,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通俗而言就是这样的: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可以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大相径庭的解释。比如孝顺父母,朱熹认为,孝顺父母是个复杂的活,你必须要探究学习孝顺父母的各种知识,最后得出一套理论,然后再开始孝顺父母。而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端正好态度(正念头),良知就会指引你去如何孝顺父母,这些孝顺父母的行为是不必向外学习的。
两人的认识所以不同,原因就在于,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而朱熹则认为,性即理。
心即理VS性即理
朱熹是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去寻找问题,而王阳明则是面对问题时,才来探究问题。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个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而西方人则喜欢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得幸福。王阳明就是中国人里典型的代表,他在自己心学史的论述中,“心即理”就是解释人际关系的伦理学的
心外无理
心学的伟大之处。它永远把重心放到自己的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致良知,这样就少了外界的很多烦忧。
万物一体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法则衍生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次法则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怎么会没有物质,对于唯物主义者而言,这话实在惊世骇俗。在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之前,必须了解心学的另一个法则“万物一体”。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感应论,就是体用论,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体,单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心外无物
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质其实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质本身。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说,花在你眼中(心中)明亮起来,但并非是它自身明亮起来,只是光的反射。我们看见的花其实是映射到我们心中的花,而不是岩间的那朵花,它映射到我们心中时就已是我们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们的心外。
心外无事
“心外无事”可以最通俗地来解释,你意识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动,就没有任何事,所以说,心外无事。
实际上,与其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甚至是“心即理”是心学的法则,不如说它们是王阳明的谆谆教诲。如果用现代心灵修行的角度来说,那就是王阳明其实是告诫我们,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我们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实际上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们非要把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来。
毋庸置疑,“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每个人不必向外去寻求,就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万物,属于你自己的功名利禄,它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并驾齐驱的光明世界。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王阳明说:“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这才是王道的真谛,亦是我立论的宗旨。”
作者:度阴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