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成长励志读书
只看书名,你不一定知道这些是哲学书,著名的!

只看书名,你不一定知道这些是哲学书,著名的!

作者: 小火柴书单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20:20 被阅读4次

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哲学(英语: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本期原创书单,推荐5本哲学原著。各位要仔细点,因为如果只看书名,你一不定认得,这些就是著名的哲学经典!

01《偶像的黄昏》

《偶像的黄昏》是一本特别小的书,——史上最薄的哲学名著。

尼采是公认的“毒舌”,批判式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以一个不合时宜的漫游者,刚开篇就瞄准各位名角开炮:

苏格拉底—最丑陋的衰败症候人;

柏拉图—一个头等的风格颓废者;

赫伯特·斯宾塞—也是一个颓废者;

亚里士多德—完全误解了悲剧情感;

卢梭—集合理想者和贱民的怪胎;

……

尼采以自我的权威形象,论述了一大批偶像;他举着“锤子”不时的敲打他们,然后听着短暂的回响,骄傲的宣布自己的判决,从不给人反驳的机会。

除了老对手,他还具备“群杀”模式:对思想家、文学家等也不放过:

塞涅卡—美德的斗牛士;

卢梭—回归污秽的自然;

席勒—赛金根的道德号手;

但丁—在坟墓里创作的狗;

康德—作为理智特性的伪善;

雨果—荒谬之海上的法洛斯灯塔;

左拉—令人作呕的喜悦;

……

尼采说:世上偶像多于现实。只有用“恶毒的眼光和耳朵”,再加上“锤子”敲打,才能从肿胀的内脏中,发出种种的沉浊之音。……

这或许就是尼采的价值所在,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激烈却代表一种思想立场,严苛却可以被各方所承认。

……

真正的大师境界大抵如此吧。

02《理想国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三人分别是师生关系,并称希腊三贤。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是柏拉图著名的三大概念。

《理想国》以对话录为主形式,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各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主要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其中有个观点比较自我而断然:开辟“政治哲学领域”,首创“哲学王”思想,认为哲学家具有“智慧能力”,提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虽曾有许多人对此思想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它仍具有着不可比拟的重大价值。

尤其对当代“人治”“法治”之论,虽然思想言辞中不大重视后者作用,或也只是源于当时社会阶段的局限,不过其对统治者人文知识的要求,倒是对“人治”最有意义的注解,在现代“法治”逐渐完善基础上,这一论断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03《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120万册的天文数字,并且在日本一个月内即卖出50万本。其历史地位几乎无可撼动。

然而当小编真正翻开这本书时,却甚是惊奇。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苏菲的世界》竟然是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如果有朋友想了解哲学方面的知识,这本小说完全可以当成教科书了。不过这本小说形式的书籍,在让大家学到充分的知识量的同时,又会饱含趣味。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真是有其特别之处。就凭此本小说中厚重的哲学知识和思想,这和作者的生平积累关系极大。生于挪威的乔斯坦·贾德,可谓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曾担任10年的文学与哲学教师。

有次经历,方得有此佳作,小编甚是佩服。

0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小编咋看之下就是一本爱情小说,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而且显然是个三角恋的故事。

篇目“三三原则”里写道:如果你一下子与某位女人连续三次幽会,以后就肯定告吹。要是你打算与某位女人的关系地久天长,那么你们的幽会,每次至少得相隔三周。这足见其主题了。


然而在故事情节中,作者却穿插了大量深奥难懂的词语:“众劫回归”、“轻与重”“世界分立”、“永恒轮回”等。所以,这更加像一本哲理书,故事反倒成了陪衬。类似之前推荐的《苏菲的世界》,也是同样的写法。既然如此,这其中自然充满哲学意味,其中有不少的名言非常值得自信品味,特摘抄一二,共做探究。

●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

PS:上帝如此坐享其成。

●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PS:存在既有理,什么也别说了。

●生活是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

●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

PS:既然如此,何必刻意为之?

●如果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我们当然可以说根本没有生命过。

●只发生一次的事,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过的事。

●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购情境中,我们只能作一个决定。

PS:没有第二次,哪来第一次?

●人们忽视自己的身体,是极容易受其报复的。

PS:这句话没毛病。

●爱就象众多帝权:一旦他们建立的信念崩溃了,自己也就随之消亡。

PS:不只是爱,人生都是吧。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

PS:你我都有当英雄的机会。

最后分享一句:

●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

这是点题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却觉得充满忧伤。在作者行文中,既能读到“英雄不问出处”的正能量,又能看到“所以人不幸福”的哀伤。小编试图明白这其中的深意,最后只是觉得,米兰昆德拉先生更多是在挖掘一些生命的真谛,不管对错和好坏。

生命就是它应有的那个样子,无论轻重,你认识它就好。

05《好的孤独》

前几天公司同事间闲聊最近阅读书籍时,提到一本《好的孤独》。作者叫陈果,被称为“复旦女神”,最近火得不要不要的。小编以灵敏的书单嗅觉,立马网上搜罗起相关信息来。

某百科:陈果,女,汉族,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陈果曾因她真诚感性的讲课视频而爆红网络。

某网文:对于思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简称)这样一门“老师不想讲,学生不想听”的枯燥课程,陈果却把它上成了复旦大学的“明星课程”。平日里课堂上座无虚席,火爆异常,还经常有校外听众专程赶来,站在教室后面安静地听讲。因此,又被称为“思修女神”

看到以上的信息,小编也是因有感触的,因为小编也是学过“思修”这门课的,自然理解陈博士想将这门学科生动化的难度,心中也是默默拜服。

而她著作的这本《好的孤独》,是她的第一本书。最近上市后就占据了各大销售排行榜单,一个月内加印了三次。而之所以如此火爆,可谓是其如此教学背后的深度哲学思维的汇聚。

《好的孤独》这本书集中了陈果对生死、孤独、友情、道德等人生问题的思考,沿袭了她透彻、犀利的一贯风格。

她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

与“寂寞”相比,“孤独”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孤独”不可耻。

一个甘于孤独的人必定热爱思想,因为能令形单影只变得充满乐趣、充满创意、散发出诗情画意的唯一源泉就是“思想”。

不要去装扮孤独,摆酷拗造型终究无济于事,假的真不了,形式无法替代精神。不要惧怕孤独,那既然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就当珍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看书名,你不一定知道这些是哲学书,著名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ya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