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饭,李先生下班回到家,随即拿起手机给我看朋友圈说谁谁书写好工整啊!虽然不是写字,但起码没写出线外。我看了一眼,嗯!确实挺工整的!晚上临睡前,李先生继续跟我感叹说谁的女儿都可以看到辆自行车画出自行车的模样,安慰自己得脸皮厚点,言语之间透露出对叮叮当当还停留在乱涂乱画阶段的落差感。我说,她是去上了画画班吧?果不其然。这两个孩子跟叮叮当当年纪相仿,不随便跟风上兴趣班,是李先生和我最初达成的共识,但确实随着孩子年纪渐长,有无培训对孩子短期表现而言会有影响的,那该如何破?我无法给李先生一个不上培训班不提前教学的孩子以后能否有出色表现的肯定答案,于是陷入思考。
人们往往都会受经验主义影响,李先生不执着于上名校的原因在于他本人就是从差学校一步步走到高等学府的优等生,他信奉的是关键在于父母和自己,所以他可以不问出身,但其实还是会介意结果。而我作为在好学校里出来的中等生,深觉环境的重要性,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愿意选择适合的好学校,比如娃娃家。相较而言,我可以肯定地说李先生以后肯定比我更介意叮叮当当的成绩!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有自身优秀的延伸,有安全感,有荣誉感等等等!天下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长得好,那么这种“好”是建立在孩子自身发展出来的还是依托在满足父母的意愿不安或虚荣?我觉得我恐怕做不到佛系父母,所以我的至高目标是满足于双方需求的共同进步。
对于叮叮当当,或者出于妈妈滤镜,我就是觉得她们很好很好,不停地给我出乎意料和小惊喜,以至于我几乎不把其他小孩怎样放在心上,好的坏的,脑海一过,回头面对的又是时而让你发飙时而又撒你一把糖的俩闺女!我是一个不会玩的妈妈,成长过程没有经过兴趣班,所以也无特长可言,真要刻意找亮点也就是有颗接纳和上进的心……叮叮当当从小一直呆在我身边,我目睹着她们游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感受她们语言从单一到丰富,惊讶于她们自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界限的一点点慢慢形成,这些不就是成长吗?当她们唱着优美的歌曲,念着我都不会的诗词,做着脑洞很开的游戏……我简直都觉得对她们要崇拜起来了。当然抓狂的时候也很多,我只能坦诚地告诉她们,你们那样对我有什么影响,甚至我难受到想发脾气……你们需要妈妈,妈妈同样有需求,那我们就在彼此认同的情况下做好协商处理吧。而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安全依恋的形成。
当我在试图回应李先生的顾虑和回顾叮叮当当的成长过程中,我也将问题给了幼儿园老师,希望她能结合叮叮当当的情况给予我一个反馈。她回应我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要在体验摸索中慢慢积累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对于偏好更需要有高品质的过程,快乐地体验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中的熏陶。很专业的回答给予我在思考和回顾中的一个有效支持。我把老师的一大段回复给李先生看,并跟他表达了在我和叮叮当当亲密接触过程中我的感受,这些不止是具象的,更重要的是能内化到孩子身体以及心灵的!不刻意教育不等于不教育,而是在大家都舒服的状态下从生活中去影响,去感受,这是我目前对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很庆幸李先生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希望他不再纠结孩子某种被训练出来的技能,因为那些都是可以被后期训练的!当然最后他感叹有两个同龄的孩子真得特别好,有伴!
思考容易让人有更清晰的思路,让人冷静和淡定。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是前几天跟闺蜜的分享,好好的陪伴,顺应孩子的规律成长,是为了让孩子未来更好地离开自己,那么在这过程中,还是互相尊重和理解中一起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