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篇简书更文
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遇到贵人相助、高人指点,可能会是另一种人生。
《了凡四训》一书中作者袁了凡遵照母亲的意愿去学医,接着又根据算命先生的预言去读书考科举,但最后却在禅修时遇到了一位高人——云谷禅师。读后感 | 读完这本书,我对改变命运有了更深的认知-《了凡四训》
根据云谷禅师的启示,他开启了修行的人生,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他开启修行的第一步,是先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读后感: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从改过开始《了凡四训》
接下来是行善积德,即不断地做好事。最后讲了保持谦虚的重要性。
01 行善积德,必有后福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云谷禅师对他说:“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性,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地做好事,积累阴德,这些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告别云谷禅师后,袁了凡发了誓愿,先完成三千件善事。
从1569年到1579年,从他的36岁到46岁,他用十年时间,将许下的三千件善事的愿望一一兑现。
接着,他又发愿行善三千件以求得一子,结果三千件善事还没有做完,来年就生下了儿子袁天启。
他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第二次许愿的三千件善事。
历经十四年完成六千件善事之后,他又发愿行善一万件,三年后中了进士,被任命为京城附近一个县城的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
袁了凡打破了算命先生膝下无子的预言,也打破了算命先生关于他五十三岁寿终正寝的预言,最后走到了七十三岁。
袁了凡身体力行一辈子将行善践行到底,最后他也真的得到了很多福报。
那是不是只要帮助了别人就是在行善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利于别人的,就是真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伪善。
如果你是真心为别人好,那么打人骂人防止他犯错,也是真善;如果你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出手相助以求回报,那也不是真善。
所以作者说:“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是伪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乐于付出,积德行善,贵人就会越来越多,福报也会悄然而至。
02 保持谦虚,获益无穷
我们从小就常听一句教导:“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古以来,那些谦逊温和的人,大都是成绩斐然的,而那些脾气火爆咄咄逼人的,大都难成大器,即便发达了也无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让我印象很深刻。
有一个读书人叫张畏言,平时勤勉好学,在读书人里有一定的声望。
有一年,他去参加考试,揭晓后榜上无名,他忍不住大骂考官有眼无珠。
考试时他寄宿在一家寺庙里,寺庙里的道人看到张畏岩骂人,便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一定不好。”
张畏言愤怒还击:“你都没读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的文章不好?”
道人回答:“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看到你在这里高声叫骂,一定是心里积了不平之气,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
张畏言听了,打心底里佩服,立即向这位道人请教。
在道人的指点下,张畏言一改从前的浮躁,每天行善积德,最终考中举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心存善念,对别人报以谦逊的态度,那么,所有的工作难题都不再是难题,所有的生活磨难也将很快会化解。
凡事保持谦虚的空杯心态,控制情绪,换位思考,放大格局,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
读完这本书,也写完了这本书的读后感,“改过、行善、谦虚”,这些我们人尽皆知的道理,并且在佛教、基督教里都很容易找到的说法,被袁了凡彰显了特别的价值,价值在于他把这个说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并用一生去践行。
他是了不起的,他极力向人们证明,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是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没有什么能够真正保佑我们,除了我们自己的所想所为,愿往后余生像作者那样去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