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老师有着些特殊的地位和比重。总是受其影响,总是心怀感激,总是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过路人。
记得老师总爱强调的话:任何偶然都有其必然性。也记得老师年轻的脸庞,流过的泪,发红的手掌心。还有他们的身影,高瘦的个子,不远不近的,总是缀在身后。
大学老师与小学、中学、高中的老师相比,亲密度,信任度远远不及。但他们多充满魅力,自信,具个人色彩。其中的合唱指挥的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很多人终其一生,最多也只是个“匠人”,而不能称作音乐家。他指他自己,最多也只能是个匠人。
从正式进入音乐专业这个领域以来,听到的关于音乐或艺术的最让人不服气的话,便是如:“花瓶无脑”、“头发长见识短”此类。当然这些话没有亲自从第三方那里听到过,而是来自于第二方的自述。可能现在有很多人对艺术专业没有以上狭隘的看法了,但艺术专业出身多少是要承受某些负面影响的。
人是最矛盾的情感动物。自信于自己的所长,又陷入其他的阴影。
总之,完全同意“匠人”的言语。不是说匠人就低一级,匠人精神本就难得,更何况能找到可以专注的那件事我以为是十分幸运的。而对于所谓的音乐家这样的追求,不在于名号,而是对艺术更高层面的追求,似于哲学中的形而上的追求。
至于那些否定智商的偏见,如果在现实生活里,可能就要撕一下了。只是,对于自身,更要加以勉励,反省以及持续学习。无论是专业上的提升,还是更进一步的创作表达,都需要学习。
这也是我在此想要表达的重点:不要让专业限制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还是以自己熟知的音乐学专业为例。除主要器乐或声乐等专业外,在理论知识上大学里设置了基础乐理、和声、复调、配器、作曲、中西音乐史等此类课程。而只有毕业后,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以及更深入的对本专业的了解,才发现大学里的学习也只是基础而已。若固步自封,像我如此笨的乌龟也要超越啰。
十分骄傲于从没有为分数忙碌过(现在的感受却是,特殊时期应该要争取一下的),对于学习,一向认为做得最是纯粹。简单得为了知道,了解,是对这个世界探究的其中一个手段。课本的知识是一方面,生活上的能力和感受也是一方面。
每次都会为了不会到会,从未想过到原来还可以这样,感到惊喜。乐于去学习,在于独立地思考,在于独一的自由的个体。
西方哲学总是与科学紧密,中国哲学或者说中国思想家也从各种专门职业开始。毕达哥拉斯善于“数”的学问(包括数学和音律学),以至于在此派的灵魂观里,音乐和哲学成为净化的手段。魏晋名士善清谈,也推崇艺术,不可多得的王羲之的字,还有那绝响的《广陵散》。
学习不在看完了多少本书,而是从中汲取了多少智慧。哲学,本意“爱智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关于哲学的定义。智慧的获得途径可以多样,只是读书的优势在于一下子的多和系统。它可以是主要的一个手段,但不是唯一。
高中时期总莫名其妙的觉得今日之所学他日总有所用。所以愿意把时间花在所有好奇的知识的自我整理和分析中。曾特意整理过封神榜的神仙系统,现如今每当在我爸看此类推送的浏览器快速文章的时候,还可以指点一下其中的错误,探讨一下小说和具体宗教的不同。
在西方早期,哲学还没有成为特定专业的时候,它可以称做为“百科式的科学”。它是综合的,博大的,可以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里。爱自己,爱真理,爱自由,爱世界。理性与感性,是与非,学术与政治,自由和辩证……哲学居然不是最能代表人类的学科吗?
大学里,轻松地渡过了学习音乐学的时光。磨炼技艺,要求太高,很难达到。那更多的还是重在表达和体会,开始学习爵士即兴,双方互相影响。被工作限制诗与远方的脚步,那就学习哲学,让思维达到更遥远的地方。一生短暂,不愿停下脚步,还是多去看看这个具有色彩的世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