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途径好多小站点,商丘这个地名听说已久,从没有想过这个地名的来历,今日隔窗看到一片沃野,平坦无际,疑惑“丘”在何处,“丘”从何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9902685/7b649510ca0cbf82.jpg)
百度长知识,原来,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商丘始封宋国,建都宋城(今睢阳区);隋、唐称宋州;曾改为归德郡;宋景德年间称应天府,为宋朝陪都。是为北宋之南京;金承安五年改称归德府,民国十八年称商丘至今。
我孤陋寡闻,只知道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今天长新知,古代文哲大师庄周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竟有莫名的熟悉。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身边大大小小的地名,大都有神奇的传说,比如家乡到贤,就由贤能重耳到过此地而得名。更有身边闲人对各种地名传说特感兴趣,逢一处便眉飞色舞、绘声绘色讲故事,所以我想知道商丘地名的传说故事,百度如此讲述: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
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
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
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
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
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
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
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
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
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
治水为民,存火也是为民,“商丘”到底因何得名,我愿意相信所有这些美丽的故事,他的主人公早已远去无处可寻,今日时代再也不需披蓑衣戴斗笠与恶水作战,不需要隐姓埋名代父从军苦战沙场,不需要为吃熟食千方百计存取火种,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站立成了华夏民族的最美姿势,融化成一股勇气、大义和智慧。
一个距离我的家千里之遥的地方,却因为他久远的故事温暖着我,一个身在旅途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