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会让我想到归类、分门别类、区分。
包括:自己给自己贴、自己给他人贴、他人给自己贴,应该就全了吧。
标签的功效和作用之一就是让人快速识别、找寻出自己的目标物。那我们给“人”贴标签呢?
图源网络
一方面,作为自我印象管理的一部分,自己给自己贴标签似乎是种对自我的认知,有的是所谓的优点,有的是所谓的缺点,大部分可能只是自己无分对错优缺的小特色、小喜好,作为“我是谁”的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有点镜子的味道,照见自己的标签,对自我塑造有帮助。
例如“习惯的养成”,可以理解为将一个本不是自己的标签的品质塑造、吸收进自己的标签系统,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时常审视或调整自己的标签是个不错的选择,吾日三省吾身,总能挑出毛病~以及“每天晚上问问自己,你今天博学了吗?”,而我为了摘掉“三分钟热度”的标签,试着坚持每日更新一丢文字。
而当我们给别人贴的时候,就更好玩了,算起来,心理学也是贴标签的鼻祖型学科了。无论是老爷子的心理类型,还是后期的大五人格、九型人格、16PF,再到各类投射技术,罗夏墨迹测试、房树人、心理测试小游戏……我们通过大数据实验和研究,将人进行了各种分类,你总能在某些标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重要的“但是”来了!
当我们把标签遮住,去一条条看里面的内容时,总会发现有些内容是不能描述自己状态的,可是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依旧会用一个看似完善的标签去定义一个人,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
这时就会出现许多误区,既将一个人化零为整地看成一个整体标签,同时这个人被标签化整体为局部了。哦,多么美妙的存在,既整体又局部,让我想起自己让母亲顺心时她会说“还是生女儿好,贴心小棉袄。”,当我的主意与她不一致时她会假装生气的说“真怀疑我们是不是一家人。”
这种既整体又局部的标签,往往会造成一个人对自己形象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对自己的认知是稳定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我们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时,往往忽略了自己是个“窝里横”,当我们说自己是“外向”的人时,有时也会忽略自己也有内敛神情的时候。而这种标签的固定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为我们最初对自我形象认知的镜子,是家长,是成人的反馈,当反馈为一个简单的标签时,孩子难以消化里面更为繁杂的信息,而表面的信息又往往过于表面,容易造成失误。
另一方面,标签的预言属性也是非常厉害的。
两个例子:
1、荣格老爷子晚年对占星特别有兴趣,试图探寻人格与星象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搜集不同星象的病人资料,归纳出他们最常出现的困扰,最后总结出某星象的人在某些时刻容易产生某种状态。在某部小书里,除最后一章外,老爷子前部分全部有理有据,让人看起来不得不点头称是,热血澎湃地跳入占星心理学的海洋,直到最后一章,老爷子说,这都是因为咨询师的预设,导致选取信息时不自主地就会选择性看见那些可以验证自己成果的资料,出现信息的“盲区”。当我合上那本书的时候,忍不住觉得被老爷子用一整本书教了一句话:不要预设、不要标签,否则你会被自己误导。
2、刑侦大剧的大侦探走进犯罪现场,往往会告诉警察“不要跟我说细节,会妨碍我的观察”。这也是因为如果我们过早贴标签,往往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忽略掉重要的细节,而这些预设,又很有可能将破案的线索引向另一个维度。“不能为了结论找证据,而要根据证据推结论。”
啊,又想到辩论赛!无论是正方论据还是反方论据,都是围绕着自己的论点去服务的,因此收集的信息就必须站得住自己的论点,为结论找证据。也算是先贴标签再找现象吧!
————————————————————————————————
受不了了,太困了!
明天还要工作,打个卡,有时间想起来了再补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