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不如不来也不去
也无欢喜也无悲
最近有不止一次地看到一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2068年,大都七老八十。假想一下:你、我、我们臃肿老态,病魔缠身,生活不能自理,睡觉不得安心,愿望多未完成,不想遗憾此生。纠结难以自省,无奈时光匆匆。只感叹岁月无情,不想就此了却一生。于是捶胸顿足,仰天长叹,我佛慈悲,再借五十年限。苍天有眼,赐予神灯,时间隧道开启,梦想即刻成真。没错,这会儿的我穿越回来,略有回忆,在此记录一笔。这会儿的你,对未来全部失忆,在此将信将疑。暂不论我是否在危言耸听,姑且相信我一回。
既然佛祖显灵,既然梦想成真。黄天不负有心人,知你心愿种善因。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潇洒走一回。
高三那年,我们基本都十七八,临近高考还有八十天的时候,班主任开班会,说了一句不算精辟但记忆尤深的话:“高考还有八十天,人生还有八十年,是抓住这八十天还是放弃那八十年,你们自己看着办。”当然,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夸张,有种一考定终身的“错觉”,人生路漫漫,行行出状元,高考又能算什么。但作为当时十七八时候的我们,这话还是得听的,老师也是为我们打气。
气打足了,就要一鼓作气,只因再而衰,三而竭。
有人奋起直追,潜力迸发,迎头赶上,尽显芳华;有人不骄不躁,稳步徐行,风雨无阻,宠辱不惊;当然也有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徘徊不定,顾此失彼;更有甚者浑浑噩噩,碌碌无为,晃晃悠悠,喋喋不休。
哈,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但这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的评价:高考。成绩好,能考上,余生辉煌;成绩差,落榜或复读,仿佛远处一片狼藉,步履蹒跚,不能向前。
一个时段一个心态,一个年龄一个看法,回想高考,大都如此吧。假若上面四种情况列举全了,那谁又能去武断一个人未来,谁又能去预测谁真的能在人生中潇洒走一回。
常和老人、长辈聊天,父辈们的高考、祖辈的赶考是有用的,的的确确,实实在在。一考定终身。这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理念,然后将这种错误的理念在孩子们身上去“实行”,有人觉悟,有人觉误,有人执迷不悟。觉悟者让孩子:劳逸结合,全面发展,静可常思己过,动可处处为善行;觉误者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身心健康,才是第一,培养性格,态度温和,事事可做,时时勤克。而执迷不悟者:成绩就是唯一,不反省自己,只想让孩子从“成绩上”逆天改命,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女不淑,母之错,榜样没做好,为何还要去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形成三种性格的年轻人 :
1.长大不肯干,不能干,不会干,好吃懒做黑良心,处处霸道不顾人。
2.大学毕业,有学历、没学问,有文凭、没文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晚上电脑不下线,早上床上不起床。
3.宠物当宝贝,爹妈当累赘,有钱养宠物,没钱养父母,宠物吃的火腿肠,爹妈没有过夜粮,天天给宠物洗澡,从来不给爸妈洗脚。
同为人,同样的五谷吃不一样的人。我想大概是量不同吧:麻、黍、稷、麦、菽,你吃的麦多麻少,他吃的黍多菽少。仅此而已。
社会好,好就好在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唯物论讲,存在即合理。更别说“千差万别”的人,个体生命不同,但世间善恶总量不变。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恶。全做好人,生活岂不无趣。
后来高中毕业,考上的大都在联系,没考上的“小都”在联系,你是圆心,那看半径,半径大,圈子广,反之,圈子小,不过都是圆,但有些特别圆,有些一般圆。
那么,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吗?有!那人当时和你的选择一样吗?不一样!这说明你当初的选择错了吗?也没错!那为何别人随便过却过出了你想要的生活?嗯…或许他也在这么想吧!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有人答:幸福就是我喜欢的我都能得到。也有人回答:幸福就是我得到的我都喜欢。谁对谁错,哪有定论。生活不是校园,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是参考答案,有的没答案。顺心而为,量力而行,把握当下,潇洒一生。
阳关道是路,一路无阻,挥洒自如;独木桥也是路,惊心动魄,风雨兼顾。选择就走,晓行夜宿,遇水搭桥,逢山开路。
路在脚下,事在人为, 河东河西,人各有异,2068,遗憾不一。不件件列举,因为列举不全,因为太费纸笔。还请抓住老天赐予的这五十年,换取一份年迈时的欣慰、临终前的教诲。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青春。心不蒙尘,涅槃重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