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爱写日记读书
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11(根据康熙皇帝听课讲义《日讲四书解义

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11(根据康熙皇帝听课讲义《日讲四书解义

作者: 明道1968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17:23 被阅读5次

    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11(根据康熙皇帝听课讲义《日讲四书解义》整理)

    “《诗》云:‘穆睦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此一节是曾子以文王为例,树立“止至善”的准则。

    曾子说:“人关于每事每物都各有其所当止的道理,而能于每事每物都能恰如其分的有所止,则首推圣人。《诗经·大雅·文王》讲:‘穆穆深远的文王,其光明之德一直延续着,无有丝毫不敬并安于所止。’通过《诗》所讲的,把它推广来看,人君的至善没有能比得上仁的。文王作为人君,内心所存是仁心,身之所行是仁政,没有一毫的不仁存在,这就是作为人君,得到了至善。作为人臣的至善,没有能比得上敬的。文王作为人臣,以忠诚来侍奉君主,谨慎而恪尽职守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没有一毫的不敬,这就是作为人臣,而得到了至善。作为人子的至善,没有能比得上孝的。文王作为儿子,必躬必亲的奉养双亲,从来不敢懈怠,没有一毫的不孝,这样作为人子而得到了至善。作为人父的至善,没有能比得上慈的。文王作为父亲,细心教育子女,使子女积累德行,而昌盛于后,没有一毫的不慈,这样作为人父,而得到了至善。与国人交往,没有能比得上信的。文王和国人交往,发出的号令,内外都一致,治理国家的政策始终如一,没有一毫的不信,这样和国人的交往而得到了至善。”

    这五项都是人伦的大事,而文王能像上面讲的那样,都能各得所止,这岂不是万世“止至善”的准则吗!文王凡事之所以都能“止至善”,其根本在于“敬止”。敬,是帝王敬业之心,圣贤谨慎之学,负有天下国家之责者,如果时时存有敬慎之心,则任何事“止至善”就不困难了。

    张居正讲:上一节说人不可不知所止,这一节讲圣人能得所止。《诗》,是《大雅·文王》篇。穆穆,是深远的意思;于,是叹美辞;缉,是继续;熙,是光明;敬止,是没有一毫不敬而安于所止。诗人说:“穆穆深远的文王,其德继续着它的光明,没有一毫不敬而安于所止。”曾子引用此诗而解释说:“文王所谓的敬止是怎样的呢?为君的道理在于仁。文王作为人君,所存的是仁心,所行的是仁政,这就是尽了为君之道,而没有一毫的不仁,这就是止于仁,为臣的道理在于敬,文王作为人臣时,将忠诚作为立心的根本,谨慎而恪守职责,这就是尽了为臣之道,而没有一毫的不敬,这是止于敬。为子的道理在于孝,文王作为人子,侍奉父母,常常怀着爱慕意念,将那为子的道理,做到了竭尽全力而没有遗憾,这是止于孝。为父的道理在于慈,文王作为人父,教诲其子,都成了优秀的事业继承者,将那为父的道理,做到了竭尽全力而无以复加,这是止于慈。与人交往的道理在于信,文王在于国人的交往中,言语句句都是诚实,政事件件都有始终,尽得那交结的道理,而没有一毫的不信,这是止于信。文王得到的止就是如此,也就是诗人所说的敬止。”文王的敬止大概不止这五件,而这五件乃是其敬止的主要部分,学者诚心能在这上面体察,推广至全部,则至善可得而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11(根据康熙皇帝听课讲义《日讲四书解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rr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