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有看得见的,也有自行脑补的
要素组合,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产生涌现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里有这么一句:
鸡声 茅店 月,人迹 板桥 霜。
这里面描述了六个意象:①鸡声,鸡在叫;②茅店,茅屋盖的旅店;③月亮;④人迹,人走过的足迹;⑤板桥;⑥霜。
这六个意象完全是价值中立的事实呈现,但是放到一起就立即形成了一个确定性的意象。
类似的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
这也全是事实呈现,但这九个事实平列出来,就立刻让人感受到“诗人没有说任何话,但他已经全说了”。
以上这种“要素汇聚以后涌现的东西”,或可叫做“意义”。
枯藤也好,小桥也好,人家也好,都是物理意义上的静和实景,当这些物理意义上的实景平列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景象:中国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最终的诉求就是“意境”——超越物理意义和事实,达到心理上的一种境界。
参考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 2019.7.13于云水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