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陶瓷史上,用铜作为着色剂来装饰陶瓷器物的手法由来已久。宋元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烧造出高温铜红釉,但红釉色调不甚理想。因此,永乐鲜红釉的问世,是对中国瓷器制作的一大贡献。永乐红釉有着鲜艳的红色,人们称之为“鲜红”。又由于这种红釉像红宝石一样美丽,因而也有人也称之为“宝石红”。除此之外,对鲜红的称谓还有“祭红”、 “霁红”、“积红”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5424/b5fc5411371f4d22.jpeg)
明永乐 窑变祭红釉坠瓶
厚胎红釉,器物有高足碗之类,发色微浅,施釉浓厚,器内白釉微泛青色,口边呈现出一-圈整齐的淡青白釉宽线,即俗称的“灯草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5424/a285e7642793a42c.jpeg)
薄胎红釉,器物有盘、碗之类,发色较暗,施釉不厚,釉面往往通体开片,底部尤甚,器物口沿较少见“灯草口”的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5424/df69d61e2a7a7e52.jpeg)
鲜红釉:高温铜红釉瓷器导源于宋代的官钧窑,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发展至永乐时期,达到了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度。永乐时期,景德镇的工匠们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了前期的红釉色调不正的窑病。此时的红釉瓷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可说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明证。总体来看,永乐时期的红釉可以分为厚胎红釉与薄胎红釉两大类。
鉴定明永乐红釉瓷时要把握两个要领如下:
厚胎红釉主要应用于高足碗这类器m上,发色微浅,胎质细,加上施釉较厚,显得釉面坚细,器内白釉微泛 青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青白色圈线,俗称“灯草口”,而另有一些口沿应因烧制过程中的氧化呈较深的青色,高足碗的底边垂流整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5424/f2b0e09bf3fcf2cf.jpeg)
明永乐 霁红暗龙纹高足碗
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多数釉面通体开片,底部尤甚,如鸡心碗、墩式碗一类。究其开片的原因,为烧结时火力不足, 为胎质酥松。多数器身釉色较暗,红中闪灰,器底白釉泛黄,口边少有“灯草口”现象,不像厚胎红釉那么明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