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257篇《大雅 桑柔》

《诗经》学习第257篇《大雅 桑柔》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02:32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57篇《大雅 桑柔》

原文阅读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国步蔑资,天不我将。靡所止疑,云徂何往。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谁生厉阶,至今为梗。

  忧心慇慇,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东,靡所定处。多我觏痻,孔棘我圉。

  为谋为毖,乱况斯削。告尔忧恤,诲尔序爵。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民有肃心,荓云不逮。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维宝,代食维好。

  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维彼不顺,自独俾臧。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大风有隧,有空大谷。维此良人,作为式谷。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

  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民之罔极,职凉善背。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职竞用力。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曰不可,覆背善詈。虽曰匪予,既作尔歌。

译文参考

        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浓荫好地方。桑叶采尽枝干秃,百姓受害难遮凉。愁思不绝心烦忧,失意凄凉久惆怅。老天光明高在上,怎不怜悯我惊惶。

        四马驾车好强壮,旌旗迎风乱飘扬。社会动乱不太平,举国不宁人心慌。百姓受难少壮丁,如受火灾尽遭殃。长长声声心悲哀,国运艰难太动荡。

        国运艰难无钱粮,老天不肯来扶将。没有归宿无处住,哪儿定居可前往?君子总是在思索,持心不争意志强。如此祸根谁引出?至今为害把人伤。

      心中忧愁真恻怆,思念故居和家乡。生不逢时我真惨,遇上老天怒气旺。从那西边到东边,无处安身最凄凉。遭遇灾祸受苦多,外患紧急在边疆。

        谨慎谋划觅良方,才能消除混乱状。告诉你要体恤人,告诉你要用贤良。谁在解救炎热时,不用冷水来冲凉?小人治国没好事,大家受溺遭灭亡。

        好像就在逆风闯,呼吸困难口难张。百姓本有肃敬心,但却无处献力量。重视农业生产事,百姓辛苦代耕养。耕种收获国之宝,代耕之民最善良。

        天降祸乱与死亡,要灭我们所立王。降下害虫食根节,各种庄稼都遭殃。哀痛我们国中人,连绵土地受灾荒。没有人来献力量,哪能虔诚感上苍。

        顺应人心好君王,百姓爱戴都瞻仰。操心国政善谋画,考察慎选那辅相。不顺人心坏君王,独让自己把福享。坏蛋自有坏肺肠,让那国民都发狂。

      看那丛林苍莽莽,鹿群嬉戏多欢畅。同僚朋友却相谗,没有诚心不善良。人们也有这些话,进退两难真悲凉。

      惟这圣人眼明亮,目光远大百里望。那种愚人真可笑,独自高兴太狂妄。不是我们不能说,为何顾忌心惶惶?

        惟有这人心善良,无所求取没欲望。但是那人太忍心,变化反覆总无常。百姓如今似好乱,实因恶政苦难当。

        大风疾吹呼呼响,长长山谷真空旷。想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为都高尚。想那坏人不顺理,行为污秽真肮脏。

        大风疾吹呼呼响,贪利败类有一帮。好听的话就回答,听到诤言装醉样。贤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视我为悖狂。

      朋友你啊可嗟伤,岂不知你装模样。好比那些高飞鸟,有时被射也落网。我已熟悉你底细,反来威吓真愚妄。

        没有准则民扰攘,因你背理善欺罔。尽做不利人民事,好像还嫌不理想。百姓要走邪僻路,因你施暴太横强。

      百姓不安很恐慌,执政为盗掠夺忙。诚恳劝告不听从,背后反骂我荒唐。虽然遭受你诽谤,终究我要作歌唱。

字词注释

(1)菀(wǎn):茂盛的样子。

(2)侯:维。旬:树荫遍布。

(3)刘:剥落稀疏,句意谓桑叶被采后,稀疏无叶。

(4)瘼(mò):病、害。

(5)殄(tiǎn):断绝。

(6)仓(chuàng)兄(huàng):同“怆怳”,凄凉纷乱貌。填:通“陈”,长久。

(7)倬(zhuō)彼:即“倬倬”,光明而广大貌。

(8)宁:何。不我矜:“不矜我”的倒文。矜,怜悯。

(9)骙(kuí)骙:马奔驰不停貌。

(10)旟(yú)旐(zhào):画有鹰隼、龟蛇的旗。有翩:翩翩,翻飞的样子。

(11)夷:平。

(12)泯:乱。一说灭。

(13)黎:众。

(14)具:通“俱”。烬:本指火烧后的灰烬,这里指人民遭遇战祸,剩余无几。

(15)於(wū)乎:呜呼,哀痛之声。

(16)国步:指国运。频:危急。

(17)蔑:无。资:财。

(18)将:扶助。“不我将”为“不将我”之倒文。

(19)疑:同“凝”,止疑,停息。

(20)云:发语词。徂:往。

(21)维:借为“惟”,思。

(22)秉心:存心。无竞:无争。

(23)厉阶:祸端。

(24)梗:灾害。

(25)慇(yīn)慇:心痛的样子。

(26)土宇:土地、房屋。

(27)不辰:不时,指出生得不是时候。

(28)僤(dàn)怒:震怒。僤,大。

(29)觏:遇。痻(mín):灾难。

(30)棘:通“急”。圉(yù):边疆。

(31)毖:谨慎

(32)斯:乃。削:减少

(33)尔:指周厉王及当时执政大臣。

(34)序:次序。爵:官爵。

(35)执热:救热。

(36)逝:发语词。濯:洗。

(37)淑:善。

(38)载:乃。胥(xū):皆。

(39)遡(sù):逆。

(40)僾(ài):呼吸不畅的样子。

(41)肃:肃敬。

(42)荓(pīng):使。不逮:不及。

(43)稼穑:这里指农业劳动。

(44)力民:使人民出力劳动。代食:指官吏靠劳动者奉养。

(45)灭我立王:意谓灭我所立之王,指周厉王被国人流放于彘的事。

(46)蟊(máo)贼:蟊为食苗根的害虫,贼为吃苗节的害虫。指农作物的病虫害。

(47)卒:完全。痒:病

(48)恫(tòng):痛。

(49)赘:通“缀”,连属。

(50)旅力:膂力。旅,同“膂”。

(51)念:感动。

(52)惠君:惠,顺。顺理的君主,称惠君。

(53)宣犹:宣,明;犹,通“猷”。

(54)考慎:慎重考察。相:辅佐大臣。

(55)臧:善。

(56)自有肺肠:想法与众不同,别具一副心肝。实指坏心肠。

(57)卒狂:全都狂惑迷乱。

(58)甡(shēn)甡:同“莘莘”,众多之貌。

(59)谮(jiàn):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

(60)胥:相。谷:善。

(61)进退维谷:谓进退皆穷。维,是。“谷”有两种解说,毛传:“谷,穷也。”《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一节,引诗“进退维谷”,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训为“谷”,善也,与毛说不同。

(62)瞻:远望。言:语助词。百里:指有远见。

(63)覆:反而。

(64)匪言不能:即“匪不能言”。

(65)胡:何。斯:这样。

(66)迪:进。

(67)宁:乃。荼毒:荼指苦草,毒指毒虫毒蛇之类。指毒害。

(68)有隧:隧,形容大风疾速吹动。一说训隧为道,谓风前进有其通道。

(69)征:往。中垢:指宫廷秽闻。中,指宫内。

(70)贪人:贪财枉法的小人,指荣夷公之流。《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芮良夫谏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

(71)听言:顺从心意的话。

(72)诵言:忠告的言语。

(73)悖(bèi):违理。

(74)予:芮良夫自称。

(75)飞虫:指飞鸟。古人用“虫”泛指一切动物,鸟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故称虎为“大虫”。

(76)既:已经。阴:通“谙”,熟悉。

(77)赫:通“吓”。

(78)罔极:无法则。

(79)职:主张。凉:凉薄。背:背叛。

(80)云:句中助词。克:胜。

(81)回遹(yù):邪僻。

(82)用力:指用暴力。

(83)戾(lì):善。

(84)凉:通“谅”。凉言,谅直之言。

(85)虽曰匪予:曰,句中助词。匪,同“诽”,诽谤。

(86)既:终。

诗歌赏析

      这是伤叹政昏臣邪,是非颠倒,民风败坏之诗。此诗当作于周厉王被国人逐出周京、流亡于彘之后。

      全诗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刺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每章六句,责同僚,然亦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亦厉王之过失。故毛传总言为刺厉王。

  首章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剥夺之深,不胜其苦,故诗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诉曰:“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意谓:高明在上的苍天啊,怎么不给我百姓以怜悯呢!诗意严肃,为全诗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祸乱之本,乃是缘于征役不息,民无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谓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见王室之车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意思是说:乱子不平息国家就要灭亡,现 在民间黑发的丁壮已少,好比受了火灾很多人都成为灰烬了。国以民为本,民瘼深重,而国危矣。诗人对此情况,更大声疾呼云:“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感叹国运危蹙,必无长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祸。

        三章感叹民穷财尽,而天不助我,人民无处可以安身,不知往何处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无欲无求,扪心自问没有争权夺利之心,但念及国家前途,不免发出谁实为此祸根,至今仍为民之病害的浩叹。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谓生不逢时。诗人之言如此,可见内心殷忧之深。他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痛感人民想安居,而从西到东,没有能安居的处所。人民怀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祸乱。人民既受多种灾难的侵袭,更担心外患侵凌,御侮极为迫切。天怒民怨,而国王不恤民瘼,不思改变国家的政治,因此诗人忧心如捣,为盼国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怀忧愤。仅此四章,已可见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诗人申述为国之道,再进忠言。五章首二句“为谋为毖,乱况斯削”,是说谋虑周到,做事慎重,祸乱的情况就可以削减。继言“告尔忧恤,诲尔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气,诫教国王:必须忧恤国事,慎于授官拜爵,选用贤能。解救国家之急难,有如解救炎热。解救炎热,要用凉水,好比解救国家危难,必须任用贤良。诗人用“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等语,谆谆告诫,陈述利害,可谓语重心长,譬喻也很确当。

        六章七章,从爱护人民的观点出发,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们勤于稼穑,以耕种养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劳动,取其收获养活自己)。因此官府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是为政的首要大事。

        六章“如彼遡风,亦孔之僾”,是说国王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着逆风,感到窒息丧气。人民虽有进取之心,但征役过重,剥夺过多,他们必然会产生难于效力之感。七章叙天降灾害,祸乱频仍,执政者只知聚敛,没有顾念人民认真救灾。由于为政昏乱,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诗中,诗人用人民的口气,警示国王,一则曰:人怨则天怒,天降丧乱,将灭我所立之王;再则曰:降此蟊贼之虫,庄稼都受到虫害而失收,天灾正是天之惩戒。下曰“哀恫中国,具赘卒荒”,则是感念人民受灾痛苦,连缀的土地,都受灾荒芜,而执政者昏乱,没有领导人民合力救灾,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减轻灾难。

  诗的第八章再从用人的角度出发,言人君有顺理有不顺理,用人有当有不当。贤明的国君明于治道,顺情达理能认真考虑选用他的辅相。不顺理的君王,则与之相反自以为是,把当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发狂。

  以上八章是诗的前半,也是诗的主体,总说国家产生祸乱的原因,是由于厉王好货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贤,不知纳谏,以致民怨沸腾,而诗人有“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之悲慨。

  后八章责同僚之执政者,不以善道规范自己,缺乏远见,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国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诗人感慨小人当权,也是厉王的过失,因而作成此诗,希望引起鉴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两句起兴。鹿之为物,性喜群居,相亲相善。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谮,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故诗人感慨“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朱熹《诗集传》)而有“进退维谷”之叹。

          第十章、十一章,用对比手法,指责执政者缺乏远见,他们阿谀取容,自鸣得意,他们存有畏忌之心,能进言而不进言,反覆瞻顾,于是贤者避退,不肖者进,于是人民惨遭荼毒而造成变乱。诗人指出执政者倘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远瞩,明见百里,倘若执政者是愚人,他们目光短浅,倒行逆施,做了坏事,反而狂妄欣喜。这是祸乱之由。诗人又说:“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表明贤者不求名不争位,忍心之不肖者,则与之相反,多方钻营,唯名利是图;国事如斯而国王不察,亲小人,远贤人,于是百姓难忍荼毒,祸乱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风有隧”起兴,先言大风之行,必有其隧;君子与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风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顺于理,则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风之行,既有其隧;贪人之行,亦必败其类。征之事实,无有或爽。盖厉王此时,用贪人荣夷公为政,荣公好专利,厉王悦之。芮良夫谏不听,反遭忌恨。故诗中有“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语。可知厉王对于阿谀奉承他的话语,就听得进,进行对答,而听到忠谏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进献忠言的人为狂悖,国家不能不危亡。

  第十四章慨叹同僚朋友,专利敛财,虐民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对尽忠的诗人进行威吓,所以诗人再作告诫。诗人说:“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如彼飞虫,时亦弋获。”意思是说:可叹你们这些同僚,我难道不知你们的所作所为?你们对国家有极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飞鸟,有时候也会被人捕获,国家动乱危亡,你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诗人如此警诫,可渭声情俱历。可惜此辈小人,无动于衷,所以诗人在此章的结尾,以“既之阴女,反予来赫”作结,再次警告这些人说:我已熟悉你们的底细,你们对我也无所施其威吓了。

  在第十五章中,诗人继第九至十四章指责执政臣僚诸种劣迹之后,更缕陈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乱的原因,实为执政者之咎,执政者贪利敛财,推行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民无安居之所,痛苦无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诗云:“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准则,是因为官府执政者推行苛政违背道理。“民之回遹,职竞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执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仅如此,诗中还指出,执政者做对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胜(意谓极其残酷)。谴责极为严正。诗人忧国之热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见。《诗集传》所称此人此辈,即指助厉王为虐之荣夷公等,小人当权,加速国家之危亡,诚足引为鉴诫。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执政者以盗寇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掠夺,所以他们也不得不为盗为寇。上为盗寇之行,民心不能安定。诗人又以“凉曰不可,覆背善詈”两句,表示:我虽忠告你们,却又不被你们接受,反而在背后诅咒我。最后归结到作诗的缘由:“虽曰匪予,既作尔歌。”意谓:尽管你们诽谤我,我还是为你们作了这首歌,以促成你们的省悟。

  此诗既叹百姓之困穷,又伤国事之昏乱;既探祸乱之根,又言救乱之道;既叹生不逢时,又伤救世无力;既指斥国君之昏庸,又斥群僚不敢进言;既斥责小人乱国之行,又指斥王之不能用贤。诗中显示出一种沉郁和忧伤的情调。

      《毛序》说:“《桑柔》,芮伯刺厉王也。”这个记载是比较可信的。《左传·文公十三年》,即称此为“芮良夫之诗”。王符《潜夫论·遏利》篇也有类似的记载。据郑玄说:“芮伯,畿内诸侯,王卿士也,字良夫。”

        据史载,周厉王在位时,暴虐侈傲,国人怨声载道。厉王不但不收敛,反而还派“特务”(巫),使监谤者,造成“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恐怖局势。最终导致了国人造反。概言之,这首诗是西周卿士芮良夫(芮伯)所作,旨在指出王朝必然倾覆的弊端和黑暗。写作时间大约在周厉王被流放到彘以后,时当大乱未已,百姓流窜,而朝臣仍然为非作歹。作者沉痛陈辞,忠愤之情溢于言表。

          从诗的语言来看,全诗语言朴直而多变化,直陈己意,不事雕饰而寄意深长。其中许多用语,至今还被引用,还具有活力。如“倬彼昊天,宁不我矜”,此呼天之词也。“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此忧时之词也。“谁生厉阶,至今为梗”,此愤世之词也。“谁能执热,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词也。“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此言处世之词也。

        古代语词,虽至西周,尚未发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诗中多用通假字来满足表意的需要,有些词语,甚至解说纷纭,难有确意,但根据诗的主旨,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说的,因为文字本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高度的操纵文字能力。

  从表现手法来看,这首长诗,运用了比喻、反诘、衬托、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经》里的红玫瑰

        《诗经》中,无论“交交黄鸟,止于桑”,抑或“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只说一个“桑”字,便指高大的桑树。《大雅·桑柔》所谓“菀彼桑柔,其下侯旬”,人可在桑荫休憩,足见其高大。赵宣子在首山打猎,累了就在桑树下吃夜饭乘凉。这种桑树《左传》称为“翳桑”,翳,谓其荫翳可以乘凉;《公羊》则称之为“暴桑”,盖亦“扶桑”之转音;而在《诗经》里,只一个字——“桑”。

          矮小的桑树,《诗经》称为“柔桑”“女桑”,“女桑”这个叫法,听着好,我见犹怜。“女”是小的意思,对转则为“(音niàng)”。扬雄《方言》说,“苏、芥,草也”,“沅湘之间或谓之(音xiá),其小者谓之葇”。“”与“娘”同音。“女桑”不是雌桑,是小桑。矮小的墙则叫“女墙”,刘禹锡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多美。《易经》的《大过》卦里说“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这个“女妻”就是少妻,与“老夫”相对!

女桑、柔桑,女执懿筐便可采取;高大的,《七月》所谓“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便需要男子用斧头砍了桑条下来,再采其叶,好一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场景,读来叫人心生欢喜。

        《诗经》里的桑树高大,男女约会也热衷去桑林里。有如《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叫人想见明月如昼,照见扶桑下情话绵绵一对玉人儿。又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合朱子、马瑞辰、方玉润三家之说,则这首诗所写乃是与所爱之人去茂密的桑林约会一辈子!

          桑树是《诗经》里的玫瑰,叫人想起美貌,想起爱情,想起约会,想起别离。《卫风·氓》,写一个女子邂逅一渣男,被他骗了去,之后被抛弃了。诗人写这个过程,起笔声色飞扬,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在写桑树,亦在写那个女子。沃若,就是沃沃。沃沃,也即“桃之夭夭”的“夭夭”。完全不用写这个女子的容貌,我们读这两个字,就能想象得出她年轻时是一个绝世美人。但是好景不常在,诗人笔锋一转,“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完了,不用多说,读的人都懂了。

        如今见了桑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便想起“其叶沃若”,觉得这个词下得绝妙,诗人一出手,便省却后人多少苦心形容,只需用现成的就好。

参考资料

《诗经草木》,郁震宏,浙江摄影出版社·浙版数媒,2021年9月

《先秦诗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0月

相关文章

  • 《诗经·大雅·桑柔》译注

    诗经·大雅·桑柔《诗经·大雅·桑柔》译注题解:芮良夫刺周厉王昏乱无道。 经 注 译 经 注 译 经 注 译 经 注...

  • 诗经·大雅·桑柔

    桑柔先秦:佚名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 23《诗经·大雅·桑柔》

    23《诗经·大雅·桑柔》 【原文】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 捋采其刘,瘼此下民。 不殄心忧,仓兄填兮。 倬彼昊天,宁...

  • 253 小楷抄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大雅·桑柔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大雅·桑柔》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

  • 诗经抄写339〔大雅·桑柔·三〕

    大雅·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 诗经抄写338〔大雅·桑柔·二〕

    哈哈,今天白天一直忙,下午抽了点时间抄写的,今天感觉还行。 大雅·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

  • 诗经抄写340〔大雅·桑柔·四〕

    大雅·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 诗经抄写337〔大雅·桑柔·一〕

    大雅·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不殄心忧,仓兄填兮。倬彼昊天,宁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 《诗经》:桑柔

    芮伯刺厉王并批评同僚之作。诗中对厉王的贪酷和民生的艰苦有强烈的反映,并多陈为政之道。 菀(yù)彼桑柔其下侯旬 捋...

  • 《大雅·桑柔》之“比”

    作业内容:阅读《大雅·桑柔》,查找并体会其中的习作方法--比。 (先生确认,没有廖误,大笑三声,哈哈哈哈) 比是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257篇《大雅 桑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uq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