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

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

作者: 仙人掌四小王文亚 | 来源:发表于2021-08-09 15:39 被阅读0次

    第一板块  教学解读

    “朗读”基础不牢,教学地动山摇039—043页

    摘要:只有朗读中能够自由、大胆、放松去接触文本,能读得生机勃勃的时候,童年的天然活力才能体现出来。/朗读,是学习语文的终生习惯,是基础中的一块“金砖”。/涉及教材篇目: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棉花姑娘》《端午粽》《彩虹》《要下雨了》《动物王国开大会》《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小壁虎借尾巴》《树和喜鹊》。

    摘录:统编本教材编者极为重视朗读。以统编一年级下册为例,每一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提出了“朗读”的要求。还粘连着七种不同的具体项目。第一种,读好感叹句;第二种,朗读与表达,在朗读之后要求儿童结合对文本信息的检索与提取,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第三种,读好对话;第四种,朗读与思考,在朗读之后,根据文本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感受,思考相关问题;第五种,朗读与背诵,朗读后,要求背诵;第六种,读好长句子;第七种分角色朗读,按照课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分别朗读。这并非仅是一年级下册的“课后练习”中突然提出,上册的“课后练习”中就已经反复出现,还有诸如读好“一”字的具体要求,也有“朗读与背诵” “分角色朗读”等同样的项目。可见,统编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课后练习”编撰者对“朗读”是极为重视的,希望通过一学年的持续不断要求,“朗读”的能力发展能形成良好的关联与承接,能形成逐步推进的发展态势。统编教材“课后练习”的这一特色,意在通过教学,为儿童建构完整的“朗读”能力体系。

    一年级儿童的朗读练习是相当必要的。在儿童系统地接触语文学习之初,朗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儿童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朗读的技巧、参与朗读的态度、最终形成的朗读能力等,都需要在一年级教学中得到落实与提升。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后练习”中“朗读”的要求,予以高度重视和清晰认识。

    一、朗读是基础。

    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文本,鼓励儿童“开口读” “大胆读”,同时提示其在全班集体朗读中,要注重与他人的“协作读”。协作,就要心中有他人,就要做好“听”和“读”配合,不要过于突出自我,要与学伴同频,要确保班级朗读成为合奏。当儿童在朗读中能够自由大胆放松的去接触文本,能读得生机勃勃的时候,童年天然的活力就能够体现出来;读到兴致浓郁的时候,语文的魅力就能够被激活出来;读到畅快淋漓的时候,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语感也就此奠基。所以,一年级关于“读”的训练形态,应该以“朗读”为主,而“朗读”又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一点应该成为一年级课堂教学的共识。朗读,应是最为常态和主流的教学方法,也是课堂推进的通用策略。在课后的自主练习中,朗读也应当被不断提示与检测。在“和大人一起读” “快乐读书吧”“课外阅读”等其他板块学习活动中,朗读也应得到重视。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都从此生发,在此奠基。朗读,是儿童语文素养中的基本素养。

    二、朗读是技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经常发现中高年级儿童在朗读时拖腔拖调、读漏字、读断句、读跳词……如果一年级教学就注重朗读的练习与指导,就能够实现“根治“。我们统编本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中所有针对“朗读”提出的要求,发现了可供教师教学的具体技术项目,例如,第五课《小公鸡和小鸭子》、第十九课《棉花姑娘》,教材提出“读好对话”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儿童根据课文内容,落实“把对话读的像在说话”。进入文本意境,体会话语情境,区别不同角色的定位与认知,给予不同的技术处理。读好对话,教师要指导儿童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融入朗读的技法。又如第十课《端午粽》、第十一课《彩虹》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要求。其实长句子在朗读时很讲究,例如,如何做好呼吸的调整,如何处理标点符号,如何处理标点之外的停顿,如何突出逻辑重音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又如第十四课《要下雨了》与第十七课《动物王国开大会》,提出了“分角色朗读”的要求。在统编本分角色朗读的指导中,要注重角色特点,注重语言环境,不要忽略“讲述者”这一特殊角色。又如 ,一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就提出“读好感叹句”的要求。然而,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感叹句中的感叹号该怎么读,真算是个“技术活儿”。教师应指导儿童体会感叹号在朗读中的具体读法,在表达意思中的特殊作用。起步教学中,教师需要带儿童反复练习,不断操演,才可能渐渐融合技术,将其化为“自然之道”。

    三、朗读是助力。

    通过对课后“朗读”练习的总体梳理,我们发现“朗读”有以下三个特别突出的辅助作用。

    其一,朗读有助于表达。儿童开口读后,更容易从所读的文本中提取信息,激活思维,联系自己,实现自由表达。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中,就有大量类似的设计:读后练说,读后思考,将朗读作为表达的前把“读”和“说”联系在一起训练。

    其二,朗读有助于思考。开口朗读后,还可以转为安静的思考。朗读让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而读后要求儿童静下心来,则有助于整理信息,梳理观点。动静结合,让思考更为严密与深刻。并非要求一年级就做到“严密与深刻”,我们仅强调“严密与深刻”的思维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应成为思维的优良品质。

    其三,朗读有助于背诵。不要说是儿童,成年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开口读后再背诵,好像轻松容易的多。读的越多,背的越快,朗读,就是背诵的“脚手架”。从一年级起,可以借助统编教材的课后所主张的“朗读+背诵”的组合式练习,养成“由读到背”的记忆习惯。多次反复后,让这样的学习路径在学习者的认知系统中固定下来,这将为今后更大容的“读”和“背”做好辅助。

    一线教师在执教同编本一年级教材时,应特别关注课后练习中对“朗读”提出的具体项目要求,结合具体的课文,予以精心指导,落实到位。朗读,是基础中的一块“金砖”。其实,朗读绝对不是一年级的专利,在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学习中,虽然朗读的比率在减少,逐步过渡到自由读与默读,但关键部分的语句,还是需要通过朗读予以体现,通过朗读实现领悟的。尤其在诗歌、剧本、发言稿等文体教学中,朗读,依然是课堂优美的旋律。

    结合统编本一年级下册“课后练习”中对“朗读”的要求,我们给出三个教学建议:

    其一,分项训练,小步走。每次做好一件事,每回专心练好一种朗读的技巧。不要贪多求全。其二,依据文本,精选训练要点。根据文本内容,结合教材中练习提示语,选择具体的训练项目,练起来才有针对性。第三,循序渐进,不越进。统编本一年级上册,针对“朗读”就提出了相关要求,下册在上册的基础上,反复出现这些要求,可见全年的要求是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一句话:朗读,是学习语文的终身习惯,朗读,要从一年级开始实践与培养。

    感受最深的话:朗读,是基础中的一块“金砖”。/当儿童在朗读中能够自由大胆放松的去接触文本,能读到生机勃勃的时候,童年天然的活力就能够体现出来,读到兴致浓郁的时候,语文的魅力就能够被激活出来,读到畅快淋漓的时候,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语感,也就此连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读好对话”的要求就是“把对话读的像在说话”。是要指导儿童用不同的语调,语气融入朗读的技法。/“读好长句子”的要求很有讲究。如何做好呼吸的调整,如何处理标点符号,如何处理标点之外的停顿,如何突出逻辑重音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予以指导。/“读好感叹句”,教师应指导儿童体会感叹号在朗读中的具体读法,在表达意思中的特殊作用。/二年级上册继续提出一年级读好“疑问句” “感叹句” “祈使句”的要求,同时开始注重朗读的语气,还提出练习默读。整个统编本第一学段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在“朗读”上做好了部署,实现有序推演。/朗读是学习语文的终生习惯,朗读要从一年级开始实践与培养。/朗读是儿童语文素养中的基本素养。/一年级儿童的朗读练习是相当必要的。

    总结:本次阅读的题目“朗读”基础不牢,教学地动山摇。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我从一年级带学生到三年级,深切的感到朗读带给儿童学习语文的自信。在朗读的教学上,我庆幸我还是有关注,并进行了实践。(挑读,比读,赛读,自由读,亲子阅读,分角色读等),但和文中相比,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以后,要多关注朗读,把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交给儿童,从而带动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lvz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