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秋天,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满地的黄叶,阳光从夏天的灼热变成有些干燥的暖洋洋的触感,照在身上,会让人有些微汗。透过这种暖,记忆回放到大约十年前,我随同家人去地里收获,把颗粒饱满的玉米从裹挟的厚重外套中剥离出来,堆满整个院子。
这大概就是我对秋天的全部印象,已经好几年没有参与秋收的我,再谈起秋天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深刻的感触。
去年秋天,我在学校度过,国庆的假期让学校变得冷情起来,我在图书馆的路上看见枫叶落了一地,两旁的草地披上了一层淡淡的白霜,上面落满了麻雀,抬头仰望天空,无论是天色还是云朵,都透着秋日里特有的稀薄,于是我写下《淡泊流云长天色,零落秋枫满地霜》的标题。
只写下了标题,在描写内容的时候,却是搜肠刮肚,勉强挤出几个字,成品一出,连自己都忍不住想批评一番。
那时候我对于自己词汇量的匮乏,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也并未太在意,觉得写作这种东西只不过是熟能生巧,多多练习即可。直到后来看见一篇小说,里面场景对话描写,都用一种类似古文的风格,看完只觉得无比佩服,把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变得出彩起来。后来又在一篇文章里看到,“正如很多人看见大海,只能感叹一声‘哇,好大水啊!’”,如同当头一棒,我不就是那个感叹“好大水”的人吗?
描写一个秋天,我的眼中只盛得下面前的林荫路和远方的庄稼地,空洞乏味地描写出一些睁开眼睛就能看见的景色和老生常谈的话题,最后,文章也变得索然无味。
读的文章越多,越发现自己是个没文化的人,这种没文化不单单提现在对景色的勾勒和对情感的表达上,更多的,是来源于阅历的匮乏和对生活的深入探索。
作为生物,我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四季更迭带来的变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减衣物,调整饮食,但对于每个时令的交替以及相应的风俗,我却知之甚少,比如夏至,家乡的风俗隐约记得是吃烧饼,听家长说吃烧饼防止“苦夏”,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典故,烧饼对于我来说,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食物,我也并不怎么喜欢,但若是我明白了这其中的典故,恐怕它就包含更多的含义了。
我常常觉得无题可写,现在看来恐怕也与这种无所谓不求知的态度有关系吧,一样东西,我看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问为什么,不去质疑其存在,亦不去探索其来源,而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加资深宅女,每天和我打交道的东西总是少之又少,所以我陷入了一种安于现状的状态,如同井底之蛙一般,不知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状态落实到文字中,就造成了我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像白开水一样乏味,随处可见,文章变成了日记,谁会对别人的日记感兴趣呢?
虽然我没有成为什么大作家的梦想,但是我仍旧期待我能写出大作家水平的文章。话题回归到秋天,我想起了古人的一首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念完这首诗,才想起来古人面对秋天,通常会产生悲伤的情绪,那么关于秋天的文章,必定也多如牛毛,与其在这里搜索枯肠,不如看看别人怎么写,也算是开阔一下眼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