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据许慎《说文解字》曰:
膏:“肥也,人脂”。肓:“心下膈上”。
释意言之,“膏”指的就是心尖脂肪,“肓”指的是心膈间膜。
俗而言之,膏肓就是脂肪,心脏之保护膜,即心包。
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针刺、服药均无能为之,故曰无可救药。
但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却说:
“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当时人医术低,不能找到膏盲穴,所以无能为力,如果找到了此穴,用艾灸灸之,任何病都会好!
膏肓所对应的穴位,被称为“膏肓穴”,在后背肩胛骨旁,位于第四节胸椎棘突旁开三寸处。


艾灸膏肓穴,可以补益肾阳元阳,袪除风寒湿毒瘀郁,无病不愈。
悬灸法: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两三厘米进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适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艾灸仪(盒)灸法:将艾灸仪(盒)置于两侧膏肓穴上,艾灸3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
也可以通过运动锻炼,活动肩胛来刺激膏肓穴,如:
双肩旋转法:以肩为轴,双肩向前、向后转动数十次,可以开合膏肓。
双臂开合法:双臂平举,向后展开,收紧后背,挤压脊柱,略停几秒,再反复数次。
反拳捶脊法:反拳敲打后背,震动膏肓,站坐均可施行,疏通血脉。
运动膏肓穴,去除一身疾。
其实,膏肓有益于身体,它可以贮存能量,保温取暖,从而营养心脑,保护脏器,所以过份减肥瘦身,是自伤其身,并不可取。
静心于室,开卷有益。在下拙见,不喜勿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