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浮生六记》的大名,但我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品读——尘世间的书籍何止千亿万,想读而未读的书恰如想做而未做的事一般,实在是没得办法的。然而我今天何以便有了品读该书的机会了呢?这只能说,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实际的情况是,我一早到市交易中心处理件小事,事情越小耗时越多,干坐着简直浪费生命,便取出电纸书。书已在手,可此情此境之下,太正儿八经的书实在啃不下去;不正儿八经的书一时半会又找不到。
这可如何是好?我茫然举目,看向窗外,对面街边或因为集雨太多,窨井口的水如喷泉般涌出......便突然想到李煜的那句“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嗳,浮生,浮生......我的脑筋像接通了高压电一般,立马便炸出了《浮生六记》。
好吧,搜索《浮生》,下载《浮生》,阅读《浮生》,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原来《浮生六记》仅有四记现存于世(后世有人伪作两记,忽略不计),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书虽是小书,但因为时间太有限,我只读了《闺房记乐》一篇。后面三篇,留待以后再读。
虽仅读《闺房记乐》一篇,却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如痴如醉起来。就我目前所了解的文言文乃至古文书籍,且不说内涵几许智慧多少,仅就其行文风格,总给人一板一眼、端正严肃的刻板印象。哪怕是较接近我们的明清小说,虽是消遣读物,也大多落入俗套,并充斥着“教做人”的调调。而这《闺房记乐》,行文清丽简洁、词句可人俊逸,不浮夸、无矫饰;且是作者亲身经历(起码表面上看来是那样的),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
品读着作者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诸多情趣小事,嘴角不免微翘起来,这么一对神仙眷侣多乐事,哪怕是搁在当下,也该是羡煞旁人的了。
沈复何其幸运,娶得陈芸这样的妻子:识大体,明事理,擅女红,勤持家,且识字善文,样样都行。作者于文中写到“(陈芸)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又提及陈芸对李杜诗篇的独到见解“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实属难得,恍然有李清照的影子。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陈芸当如寥落星辰一般。
作者在文末提到妻子主动而殷切为他物色小妾的事,可后来没能成功,那竟然成为陈芸抑郁而死缘由(私自猜想,那或许只是之一吧,如是主因,那可太不值当了),读来令人辛酸难过。古时候一夫一妻多妾风气蔚然森森,从人性看,从女性心理的角度看,“陈芸”们得承受多少不为人知痛苦和酸楚,今人且私自猜去吧。
而话又说回来,陈芸也是相对幸运的,说是“相对”,是因为彼时彼境,她嫁给了一个懂得痛惜爱护她、平等对待她的男人,不能不说是她的造化。从史记便可知:早在周朝时,哪怕是诸侯君王的宗亲女儿,那也是蝼蚁一般,君王说许配给谁就许配给谁,说让她们殉葬就殉葬,想要自由?门都没有。而至近代,许多旧家庭中的女人也大多过得惨淡,文学影视作品已描述得太多,不必多赘述了。
嗳,本来品的是“乐”事,怎么说着说着竟“悲”了起来?罢了罢了,或许真是瞬间喜乐、福祸不定吧,纵是《闺房记乐》中诸多乐事,也冥冥中蕴含着悲伤。
文/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