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上看到离市区不远的郊县,发现有魏长城遗址,当地政府在遗址附近铺了石头路,方便人们参观游玩儿,不收门票,一时间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多年前我们常来这里爬山,后来我们爬山的那一带被围了起来,说是有人投资搞旅游,这里要开发成景点。再后来,围起来的地方,建起了简易的大门,有人坐在门口收费,进去一次每人10元,没有门票,没有收据。渐渐的我们就不再去了。
那时候的山基本上还是处在未开发的原始状态,山上的路大多数都是驴友探出来的野道,顺着山中小道,从这座山翻到那座山,走上大半天也不觉得累。
这里的山植被繁茂,山上长有野生的杏树、桃树、槐树、榆树、橡树等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植被。春天一到,各种花儿次第开放,很是热闹,白的、粉的、黄的、红的,一片一片的,好看极了。
山里人家家家户户门前种菜,屋后种树,离房子不远就是庄稼地,农家小院和庄稼地,与座座青山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山居图。我时常羡慕这里的人们,能够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算起来已有七八年没去这里登山了,既然成了网红打卡地,那一定是比之前更美了,必须去打卡。
昨天早上,老两口6点准时起床,7点准时出发,驶向我们熟悉的那山。
穿过市区宽阔的马路,把水泥森林一样的幢幢高楼甩在身后,想着那一座座等着我们的美丽的山,心里是多么的惬意。
约摸一个钟头终于进山了。
是这儿吗?导航导错了吧?没错呀!
昔日进山的水泥路两旁是正齐的树木,路面干干净净,一进村我就会把车窗打开,让山里清新的空气在车内循环。如今路两旁的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工地和工地上的工作着的推土机;路面上到处都是泥巴,一辆辆大卡车飞驶而过,车轮把泥巴甩得老高,空气中弥漫着土腥味,不得不把车窗紧紧地关着。
我们跟着导航找到了魏长城遗址,这是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看着附近就有几棵高大的杏树,也算是名符其实了,只可惜,这里没有村,只有游客中心的指示牌;遗憾的是这满树的杏花全落光了,一朵不剩,我们没能一饱眼福。
看到去各个景点的指示牌,我们才知道,这里也开发成景区了。长城遗址也是其中的一个景点。
过去我们爬山路过这里时,看到这山形一般,不曾停留过,没想到现在竟然也是景区。
因为没有门票,所以也无人管理,我们就把车停在离石头路最近的地方。
这还真是个网红地,遍地的垃圾,说明来这儿打卡的人不少。唉!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了,就连我们已退休的人都养成了不随便丢垃圾的习惯,这丢垃圾的人想必不会比我们年长,这素质堪忧啊!
走着走着,石头路出现了叉道,一条往右下方走,一条直通前面的山顶。没有路标,我们只好自己判断,一般常识,长城都是依山脊而建,我们应该选择走通往山顶上的路。
沿着石头路继续往前走,快要正式上山的时候,发现路右边的碎石坡旁,有几个写着“魏长城遗址”的白色水泥桩子。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魏长城?要知道魏国相当年可是战国七雄之一,那长城怎么也得有点气势吧?
走完整个山坡,没看到一点长城的迹象,连一块砖一块石都没有。老伴说,这啥都没有,他们凭啥认定这就是古长城?我随口说,凭土,也许人家抓一把土一检测,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土,就认定了。这话说得我自己都笑了。
说不定山顶上有遗址,登上去看看吧。
山顶上没有任何建筑物,也没有长城标识,令人失望。只见有座木桥连接着对面的山峰,山峰上有建筑物,可能是长城遗址吧。跨过木桥就是下山木栈道,往上只有一段石头野道,建筑物就在野道尽头,也是这一带的制高点。
作为两名老野驴,我们轻松地就登上了制高点。这里除了一座破败的庙宇外,啥也没有,这下彻底失望了。原来宣传的魏长城就是那个碎石坡了,顿时有种被骗的感觉。
既来之则安之,那么,欣赏风景吧。
站在庙宇后面的空地上,可以把四周连绵不断的山尽收眼底。“一山放出一山拦”,我脱口而出。老伴说,这诗说得好!
再低头一瞧,不远处对面山脚下是一个生产水泥的场子,场子中央有一大堆生产好的水泥,大块大块的石头散落在地面。整座山已经没有了形状,大有被削平的趋势,看上去像块牛皮癣,跟周边起伏的山极不协调。
下山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条栈道还连接着相邻的山,再仔细看看,每座山上都铺有台阶路,路路相连。
看来这里实在是没啥可开发的,干脆就铺些休闲小路,人们可以沿着这小路,从这座山到那座山,闲来无事溜溜腿还是不错的。只是把这原生态的山,整得个个一脸伤疤,看着让人心疼。
听说山里人家全部搬迁出来了。的确,一路上看到的除了几家挂着民宿招牌的院子外,都是零零落落废弃的房屋,有的甚至是很漂亮的二层小楼,房子周边长满了杂草,农家小院儿没有了,庄稼地消失了,村子不见了,村民没了踪影…。
回来的路上,快要出山的时,我惊喜地看见,路边有一对老农夫妇坐在小木桌旁卖东西,我连忙让老伴停车。下车上前一瞧,桌子上放着鸡蛋、玉米糁和小米,桌下面竹篮里是榆钱。
老人热情地介绍着自己的产品,都是自产自销。想着正是吃榆钱的时候,这榆钱肯定比超市里的干净,于是,就让老农给我称点榆钱。大爷一听连忙说我这就回家拿称,我心里好笑,这连称都没有还卖啥东西,这来回恐怕得会儿功夫吧?我开始和大娘攀谈起来,想起来我们之前曾在山上摘过槐花,就问她怎么没有槐花,大娘指了指马路对面说,你看这槐树,得再等二十多天才能开花。我一看这么大一棵树,即使开花也不好摘呀!大娘边说边往塑料袋里装榆钱,刚装好大爷就拿着称过来了。这么快?难道这路边的小砖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从原来的村子搬过来的吗?看着他们饱经风霜的满脸沟壑的脸,还有那关节变形的粗糙的手,我欲言又止。大爷一称正好2斤,10元,我试探地问,能扫码支付吗?大爷爽快地说能,能刷微信,我扫码支付后,没有听见对方手机的到帐语音,就问大爷收到了吗?大爷说他没有手机,钱收到了别人的手机上,人家再把钱给他。
上车后,我自言自语地说,要是那个人说钱没到帐,大爷这榆钱不就白卖了,当时要是给他现金就好了。老伴儿说不会的,应该不会的。
但愿不会吧?不过,如果再来买一次,我一定会事先准备好现金的。
然而,山,已不是那山,我还会再来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