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在线下组织的亲子阅读活动的第四期,活动马上开始了,现场仍然没有多少人。我见棉枝在忙着调设备,就自己去书城里吆喝一圈,看到家长带孩子的就邀请他们参加活动。第一圈转下来人仍然不多,又走一圈回来,发现人出不多够了,已经加了几次凳子了。
这时活动已经开始了,正在放范蠡的动画片,小朋友当然喜欢,大家看得挺投入的。接下来,就动画片里的某些细节提问,从小朋友的反应和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都没认真听,只看热闹了。
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力训练,让孩子们按抽到字条的内容编故事。有一些孩子的想象力很好,语言表达也清晰,这些孩子基本上是比较开朗活泼的;因为气氛比较活跃,激发了在场所有孩子的表达欲望,但是性格比较内向、脸上难见笑容的孩子就明显的想象力较弱,而且语言表达也不是很流畅。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男孩子,一个看上去大概有四五年级的男孩子,身体有一点缺陷,两个肩膀明显不一样高,他抽到的字条是“夏天”和“下棋”,他上台了,说“我在夏天里下棋”,大家都在等待他往下说,结果他说说完了。经主持人等一再提示,仍然没有下文了。从这个孩子的脸上一直没见过笑容,他的心门没有打开,所以思维也很难发散。
另外一个男孩子,看上去六七岁的样子,很腼腆,在妈妈的一再催促下,他走上了讲台,妈妈兴致很高地拿着手机准备好了拍摄的动作,结果这个孩子拿着话筒定定地站着,一直没有说出话来,主持人说孩子小的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那个妈妈没有和孩子一起站在台上,而是站在孩子对面,与孩子说话,说了很久,听不见说什么,但是从表情上可以猜的出应该是指责和催促,结果孩子仍然没有说出话来,后来,棉枝上台去启发孩子,一句句问,孩子顺着问题总算说出了一些话,但是声音很小,明显的不自信。而这个妈妈呢,看到棉枝上去启发了,她干脆一扭头死哼哼地坐回座位了,再也没抬头看一眼台上的儿子。
后来,兴婷的女儿上去讲故事了,很大声,也没有非得拉着妈妈了。这比第一次参加活动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话也不敢说,见生人总是躲在妈妈身后的。我见那个男孩子的妈妈还在生气,就走过去跟她说兴婷女儿的进步,告诉她不要着急,要多鼓励孩子,越是埋怨责备,孩子越是紧张。她没有抬头看我,说,他本来在台下都编好了。我说这就更需要鼓励和多锻炼了,说明他有思路,就是面对台下紧张才说不出的。她仍然很生气她儿子的“不争气”。这个妈妈为什么生气?孩子上台紧张很正常啊!就因为上去了没说出来就气成这样,到底是自己的虚荣心受挫还是为儿子的“差劲”担忧?我想应该是前者吧!看到那些表现好的孩子和家长都喜笑颜开的,每个孩子上去的时候,家长都无一例外地举着相机拍照,她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丢脸了吧!不然还有什么理由生气呢?
活动时间已经到了,仍然有家长强烈要求让自己的孩子给大家背首诗或者唱首歌,而且还特意带着伴奏光盘。那个要求背诗的家长,孩子之前已经背过一首了,这是第二次要求,当然主持人没有同意。在活动快结束时,我找参加活动的家长加微信,告诉他们有活动时会提前通知,到这个家长时,他很自豪地跟我说,他的女儿三岁就上报纸了,可以绣十字绣,作品有我们活动现场的桌子那么大,我当然要表示佩服赞叹。但是透过这些现象,我觉得家长们的心态和我们的活动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搞这个活动的初衷是把雪漠老师的教育理念传递出去,让人们在家里营造书香氛围,建立家庭文化,从而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我们每个月一次,大家在很忙的情况下抽时间准备、组织活动,如果只是陪孩子玩,让家长多一个炫耀孩子的机会,而没有让家长理解我们举办活动的目的,家长参加以后也没有任何变化,仍然是只会逼着孩子看书、自己看手机看电视的话,这个活动的意义就不大了。
我们是否需要调整思路,在活动环节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传递雪师倡导的教育理念,既要达到目的,又要吸引人,这对于我们这些志愿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毕竟大家都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