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b0df034967d8def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d2c1d1acce9389d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6406098fd5f52ba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f9660cfc2b7c9773.jpg)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前言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它和乡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空间和社会活动的环境综合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生存与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人居环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均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尽管近年来提出了较多针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政策与投入力度,然而在乡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2023年上半年,课题组利用业余时间,对永丰县坑田镇、潭城乡、七都乡有关乡村进行了走访及调研,在取得一定的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资料和报告,在此一并感谢相关作者。在此基础上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现汇报如下,希望大家的批评指正。
二、调研情况
课题组先后对坑田镇上田洲村,潭城乡坤塘村、寨场村,七都乡井心村做了走访及调研。这次调研的村庄有三个共性点:
(一)、各村庄先后参加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各村人居环境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各村庄规模都不大,村民居住比较集中,作为人居环境改造,能用不多的钱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各村庄交通都比较便利,作为地方建设情况比较容易展现在公众视线里。
我们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上田洲村做个小数据
上田洲,隶属于坑田镇塘下村委会,与县城毗邻,距主城区3公里,绕城公路过境,交通便捷。村庄总规划面积78.3亩,耕地452亩,林地800亩,生态优势明显。
上田洲村登记户数114户,实际常住户数109户,以美丽乡村项目投资人居环境430万元。其中公共厕所建了2间,自来水装了97户,民居改造0户,公共建筑建设2间。登记人口361人,实际常住人口236人,自建房97间,老旧房屋3间,其中一户一宅89户,1户两宅4户,无房户21户。
三、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地方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存在若干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治标准过高,整治时间要求过急,整治内容泛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短板、打基础”的政策初衷。
《农村人居环境政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补短板,地方政府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干净整洁有序”。在实践中,人居环境的整治标准提高,试图在短期内推动高标准、全覆盖、彻底变革的整治运动,偏离了乡村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少地方甚至按照旅游景区标准对村庄进行“精雕细琢”。不少地方要求农民房前屋后不得堆放杂物、散养家禽,一些地区甚至要求农民柴火必须按照统一标准码整齐才可以堆放。
此外,人居环境整治内容泛化、精致化的取向突出,脱离了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的基础整治目标。有地方实施了大量实际效用不大,仅以提升视觉美观为目的的整治举措。例如,投入大量资源美化农民房屋的立面,进行精细化粉刷描图;建立高标准、景区式的河堤长廊。
第二,打造各种示范“亮点”,一些地区将人居环境整治变成大拆大建的政绩景观制造运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投入大规模的人财物打造“景观村”与“景观项目点”。一些地方甚至将打造景观亮点作为硬性的考核任务,要求县乡村定期提供迎检可看的点,并进行排名评比。横向咨询了不少县市,当前不少地方都有人居环境整治的亮点工程,大量的公共资源被集聚在个别村庄、个别项目点。损耗了巨量的公共资源。同时,为了打造这些项目点,一些农民甚至面临着被征地拆迁,为亮点“腾地”的情况。这些示范点显然并未真正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新一轮地方政府打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重灾区。
第三,各级督查检查过度,考核标准过高过细,政策一刀切情况严重,进一步推动基层政策执行的激进化。
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据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各地省市两级政府都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排名制度,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被细化为一系列“顶格化”的高标准指标,各项任务动辄要求100%完成,基层政府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小。
同时,各地的督查检查频繁,不仅省市两级有各类定期不定期的明察暗访,为了确保不出问题,县乡两级政府也组织大量内部督查检查,对各个村进行排名。如此一来,村庄每月迎接的检查数量就相当可观。且这些督查检查的标准较为严苛,不允许基层工作存在瑕疵,发现问题轻则要求整改,重则进行问责。例如,一些督察组专门在村庄边缘地带,甚至是空心村进行检查,让基层干部防不胜防,一名村书记就说,“现在干部不知道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环境卫生不可能一点垃圾没有,问题再小都可能被通报问责,我们也很迷茫,没有安全感”。隔壁一位村书记也有同样的感受,“督察组不是看总体工作做得怎么样,而是‘找垃圾’,找到垃圾他们的工作就完成了,我们为了这一点垃圾就要忙死忙活,整改拍照,还要担心下次检查”。
为了应对检查,不出问题,基层干部就只能持续加大整治力度,不仅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治理,且尽量对标上级政策,也就难以真正切实考虑乡村社会的实际需求。
第四,片面强调环境美观,忽视统筹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整治将提升农民居住质量、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期待作为政策目标,但在实际政策执行中,出现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环境美观、景观精致,不顾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强制改变农民习惯,甚至“拆房拆棚”。激进的政策执行不仅没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乡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与经济性,“折腾”了农民。
多地要求农民的鸡鸭必须圈养,房前屋后不允许出现鸡粪鸭粪。一名乡镇干部坦言,“圈养鸡鸭老百姓都不愿意,我们也不想搞。农村有点鸡屎、鸭屎很正常,这是要让鸡鸭出门都戴尿不湿,非常荒唐。”一些农民无法达到政府要求,就索性放弃养殖鸡鸭。
此外,一些地区还出现拆除农民附属房、风雨棚的现象,农民不甚其扰,有较大的怨气。例如,某忖为改善村庄环境,将农民门前花费近万元搭建的风雨棚拆除。另外一些县市对乡村空心房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要求三年完成农村“空心房”的整治与拆除,但大量“空心房”都是农民用于储物的附属房。这些都破坏了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第五,群众动员不足,政府包办较多,行政动员与市场购买服务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流模式。
农民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参与主体,但各地政府对农民的动员明显存在不足,缺乏进行群众工作的耐性。不少地区忽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未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较少展开细致的群众动员与群众组织工作。例如,不少地区采取了评五星户的方式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但真正将这些措施落实到实处的不多,大量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找一些积极分子拍照片、留痕迹就算完成了工作。
市场购买服务与行政动员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流模式。各地均通过引入市场企业或聘用本村村民的方式,整治维护村庄的环境卫生,由公共财政与村集体经济负担这部分费用。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整治等项目也大多通过市场招标的形式外包给企业。同时,由于社会动员不足,地方政府包揽了大量属于农民私人领域或社区性的事务,且通过各种行政动员手段完成。例如,基层干部为了应对上级检查,不得不充当一线环卫人员,“拿着扫把扫大街”,帮农民堆柴火,抓鸡鸭的现象十分普遍。
四、不当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些地区过于激进的政策执行,降低了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效率,且干扰了基层正常的治理秩序与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一,超出了基层的负担能力,各地县乡村三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整治情况。
一般来说,县乡两级政府会根据地方财力,承担部分人居环境整治费用,但村一级仍然是各项支出的重要责任主体。我们调研某一个村一年集体收入仅5万,环境卫生费用就达到4万。一些人居环境示范村的负债情况更加严重。
第二,过度消耗基层可利用的治理资源,占用乡村干部的治理时间与精力,弱化了基层政府与村级组织的常规公共服务职能。
为了应对上级高标准的整治要求,打造各类精美的示范点,县乡村三级政府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例如,较为普遍的做法是,由县级政府整合全县惠农项目资金或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境。大量的公共资源过度聚集在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或部分示范项目点,事实上挤压了大部分农民分享公共资源、获得均衡化城乡公共服务的权利,也不利于公共资源综合效能的释放。同时,政策执行过于激进也挤占了基层干部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一些基层干部调侃自己是“垃圾干部”,“天天围着垃圾打转”。密集的考核、检查督查下,基层干部不仅要完成细致的考核指标,更必须应对各类明察暗访,检查前进行集中整治,检查后整改汇报。这极大损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也扰乱了基层的工作秩序,使大量的常规公共服务无法展开。某村,村级组织近年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乡村打造中,农民呼声最高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却因资金不足、干部没有精力,一直未能建起来,该村农民对村干部都有较大意见。
第三,人居环境整治成本畸高,存在大量资源浪费的现象。
由于未能做到因地制宜,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大量供需错位的问题,资金利用的效率较低。以各类示范点建设为例,这些投入大规模资金的亮点,不少属于政绩工程,脱离农民实际需要。例如,一些亮点建设完成后,由于缺乏后期维护,往往建成不久就出现老化现象,造成公共资源的大规模损耗;各类农村房屋的立面改造更是公共资源大规模浪费的重灾区,不少立面没过几年就效果大减,不再美观;一些地区不考虑供水情况,要求乡村的改厕率达到100%,导致有些厕所改造完成后无法使用,对农民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各地过于依赖市场购买模式,进一步推高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本,但市场提供的服务并不能契合乡村社会的需求。这在农村改厕中就表现得十分典型。
第四,农民积累了一定的怨气,激进的政策执行引发了干群冲突。
农民的怨气主要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政策执行中存在大量公共资源浪费,农民基础性的公共服务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这对农民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冲击。某村镇耗费几十万对路边的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农民对此十分不满。一位村民表示,“农民一辈子都赚不来那么多钱,乡镇干部说花就花了。这钱用在哪里不好,我们田里的水渠都没修好,谁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事实上,农民高度认可农村环境整治的必要性,但大量耗资庞大、“精雕细琢”的工程与农民的需求并不相符,农民对乡村干部的做法不理解不认可,有一定的负面情绪。
其次是地方政府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时未能有效统筹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各地群众对此有怨言。例如,一些地区不允许农民堆放柴火、散养鸡鸭,拆除农民附属房、风雨棚等行为,都与农民的需求与利益相冲突。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断上门做工作、说好话,农民不堪其扰;一些地方政府更是采取较为强硬的措施,强制要求农民配合,工作手段较为粗暴。这使农民积累了较大的不满情绪。例如,某忖展开空心房整治,大量拆除农民的附属房,一名村干部感慨道,“一拆农民房子,村干部在农民那里多年积累的好感都败光了”。
第五,农民等靠要心态凸显,公共服务的公私边界日益混淆,不利于人居环境整治的可持续性。
地方政府不重视组织和动员群众,以行政与市场购买的方式大包大揽各项工作,强化了农民等靠要的心态,“政府干农民看”的现象十分突出。一些农民不仅不配合工作,事事想着政府买单,甚至借此向政府要好处,一旦涉及私利就要“补偿”。这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更难以展开,公共服务的公私边界出现一定混淆,不利于农民形成必要的责任与担当。
五、当代农村存在的负面因素
中国乡村作为我国千百年来赖以生活生存的社会单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根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的自然属性受到极大冲击,传统的乡村文化也渐渐地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失衡等各种问题丞待解决。
(一)、乡村聚落空间问题
除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名村外,大部分乡村村内建筑缺乏特色,千村一面,少有传统民居保留。保留有古建筑的乡村,村落内部缺少专业的保护修缮。宗祠、庙宇、集市、绿化空间往往是乡村人们交流的主要场所,目前,乡村公共空间缺少且失去往日的活力,或功能发生重构。
(二)、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受急功近利、浮躁思想的影响,淳朴的人际关系变得功利化。一些人为了追逐暴利,大量使用农药等,影响粮食安全;村民邻里关系淡薄,村规民约消失,致使村民更加忽视村落生态环境。
(三)、乡村传统文化问题
传统文化是村民世代聚居而形成的,它将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村落风俗习惯和仪式,比如祭祀、节日、丧葬等。一般村民都会参与其中,分工协作。这种形式使村民联系更加紧密,对乡村公共道德的形成与巩固有很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或者青年外出打工增多,这些风俗习惯逐渐弱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为65.22%;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
从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常住人口比农村常住人口高达一半,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在城市居住,主要是因为乡村 战略的推动许多农民的生活渐渐好起来了,有的赚了钱后就去城镇买房,况且在城镇交通非常便利,生活上也更加方便。
况且在以后小孩读书也能有个好环境,且平日里上班也会更加方便一些。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村里的男孩相对较多,女孩少,娶老婆也会相对难一些,况且在农村,许多家庭都不是那么好,很多男孩因为经济原因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多都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
如今的新时代,许多女性对于另一半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农村出生的男孩一般看不上,除非有钱,有房,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过幸福一些。
农村怪象增多,除了“妻荒”外,还有五个怪象:
(一)、村里的老人多,留守儿童多。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平常一年到头也很少回村里,一年就回那么几次,每次回去只能看到一些老人坐在家门口和邻家的老人聊天。
年轻人基本是看不到,留守儿童特别多,很多年轻父母因为家里经济原因,如果在家照顾孩子那就没有收入,不得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然后就外出打工。
(二) 、村里盖好的新房无人居住。
在农村里随处可见很多空无人住的房子,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年轻父母带孩子外出广州深圳东莞这些大城市打工,孩子也在外面读书,老人也接送上去住方便煮饭给他们吃。
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轻人已经在他们老家的小城镇上买了房子,搬出去住了,所以村里的房子也就没有人居住。
尽管不怎么居住但很多村里人依然把老家的房子给盖装修好,这种现象真的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多。
(三)、村里的人不愿意种地,越来越多的田地荒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不愿意种地了,种地是一份特别苦的事,不管日晒雨淋总要担心庄稼会不会被破坏。
不管是种番薯还是花生还是水稻,很多农村人已经表示不愿意去种了,也因此许多的田地开始荒废,长满了杂草。
(四)、农村男女晚婚晚育。
以前的农村人结婚都比较早,一般18-20岁就结婚生孩子,但如今的农村人却比较晚婚晚育。
相信大家也有所发现了,在农村里有很多大龄剩男剩女,很多没有结婚的,在如今的时代里农村男孩很难找到老婆,结婚比较晚,甚至有些男子四十岁也没有结婚的。
女孩30多岁的也有很多没有嫁人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人的受教育水平也逐渐提高,很多人都能有机会上大学,读研究生,对待人生也有一定的追求,已经不再只局限与结婚生子,他们的内心往往追求更大的理想,对待另一半的要求也相对高一些。
所以农村男女结婚都会比较晚,哪怕结婚后也不会打算那么快要孩子,这种现象在农村非常常见。
(五)、农村人情味越来越淡
现在的农村人已经不像以前的农村人那么有人情味,现在的农村人即使有钱也会说自己没钱,喜欢装穷,生怕别人找他借钱。
在一些特别节日也很少走亲戚,来往也更少了。
不像以前的农村人有事没事就去走亲戚,嘘寒问暖。一有什么事也会很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团结友爱,如今这样的农村氛围已经不存在了。
小结:农村人娶妻难也不能说是一种怪象,娶妻难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农村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农村人的思想改变对待另一半有一定的要求而造成的。
然而对于其他的五种现象,在农村确实是越来越明显,农村留守儿童多只是生活所迫,农村房子无人居住,荒地多只是农村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更舒适的赚钱方式,而农村人的人情味淡不过是来往少,认为没有必要 花太多的时间在一些亲戚上,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不容易,能过好自己的小家庭就好,别的顾不了那么多。
综上所述,农村出现以上怪象也证明着城镇在快速发展,农村怪象的出现是越来越常见。
国家正在经历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已经在建立起相对成熟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体系。乡村可以考虑以观光农业为主,其乡村人居环境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可以参考国外乡村人居建设工作中的实践,给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提供形式多样的范例,但由于各个国家乃至各个省市的情况不同,需要我们有所侧重的去吸收借鉴。
六、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思路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民生,它不仅从物资上弥补乡村建设的不足之处,还应该可以消纳和吸收乡村客观存在的负面因素。对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最关键的是乡村留住人口,离开人口,人居环境建设成了空话。留住人口关键在于要让农民能够就近就业,就近赚钱,就近就医,就近就学等,应该有中长期规划和切合实际的建设目标。同时兼顾乡村文化的保留和创新。
(一) 重视有机种植及生态种植,构建生态屏障;订单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二)开展“造乡运动”、“一村一品”运动,进行交通、通信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循环城”,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建立社区中心、邻里中心
(三)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学者对乡村人居建设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乡村空间聚落、乡村环境以及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乡村空间、环境乃至文化的转型与变迁,都会在不同程度及不同层面影响整个乡村人居环境,在乡村人居环境构建或者改善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在规划层面多方辩证决。(四)增加对乡村环境即地貌、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影响的研究,增加对乡村文化转型及传承以及乡村政治文化、民俗传统文化的变迁的研究。
七、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策略
(一).整体环境的优化
包括自然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指村落中的树木、地形地貌、水系、田野风光等,自然环境的美主要包括自然水系的治理疏浚、绿化,农田保护等等。人工环境主要是指村落建筑、道路、停车场、垃圾处理、给排水系统、体育娱乐设施等等。注重村内景观环境的设计及河流水系的发掘,打造既具有乡土气息又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环境。提升村内环境卫生,可采用垃圾焚烧、回收再利用、深埋自然降解三种无公害化的垃圾处理方式;总体来说,需要保持村落整洁,提升村落的审美价值与风景优美度,减少生态资源耗损,使村落自然环境处在一个良性的动态平衡中。
(二).空间环境的优化
根据现状调整村内空间布局,道路是村庄内交通活动的基础,梳理乡村道路等级结构,主次结合形成村落网络空间结构,使居民出行更加便利。结合乡土材料统一道路路面,优化道路环境,破旧、凹凸不平的道路要进行修整,整体提升道路环境。在建筑立面设计上,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态,在建筑空间形式上,参考村落原始建筑布局形式。
(三).配套设施的完善
弥补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不足,可优化供水的信息系统,同时选择合适地点建设蓄水池,提高村民生活用水的质量;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适量布置公共厕所方便外来人员;增加村内生活垃圾桶数量;促进居民之间和谐交流,丰富居民精神生活。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
结合现状产业适当拓宽产业结构。可推行“农户+合作社+企业式”的特色农业、种植业、渔业等发展模,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形成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三产融合体系,从而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五).乡村人文环境建设
合理的空间营建是促进邻里关系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向心性与建筑的围合性。提高空间的向心性就要在尊重原有村庄肌理的基础上集聚住房,提倡围合式的住房。从而促进邻里关系,增进村民感情、增加村庄凝聚力。丰富乡村公共活动,开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公共活动。开辟建设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可根据乡村居民需求增加小型游乐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交流活动的场地,提高村民凝聚力,增加居民生活乐趣。
这是朋友咏梅女士发来的资料,对于我们也许会有借鉴作用。
Sparkær - 一个人口只有600多的丹麦小村庄,却拥有自己的学校,文化演出场所,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足球高尔夫球场和供孩子们户外玩耍的地方,新建的设施齐全的养老院则让村民在步入老年后老有所依。在城市化日益成为全球发展模式的今天,还有这么一个小村庄,不甘心让自己消失在这股宏大的城市化进程中,凭借村民们的齐心努力,让自己的村庄越来越宜居,甚至被评选为2023年丹麦最佳村庄!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小村庄也可以有未来!毕竟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搬去大城市居住,让昔日的小村庄荒芜直至废弃,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844a2b0de8795f4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3b0d7a1f1a933b7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20b33eae05ce8f5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64779/28e081e130d9c64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