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太祖本纪》记载,至正十三年,在起义军中虽然还只混了一年多,但已渐渐有自己势力的朱元璋,发现郭子兴并非能成大事的人物。因此,有意单干,“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在这过程中,他“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深有两个问题待解。
道遇,是怎么个遇法?偶然遇上的吗?
与语,是怎么个语法,说了些什么?
于是翻到《李善长传》,两个问题就都解决了。
原来,他俩的相遇,并非偶遇,而是“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
如此看来,其实道遇并不准确。因为遇带有不经意的意味,而李善长,实际上是仰慕朱元璋的名声,所以前来投奔的。
这就好比《三国演义》里,刘备、关羽、张飞是道遇,偶然在城门口碰到的;但诸葛亮的归队,却是刘备他们前去拜访的,有更多的主观意愿。
那么,李善长对朱元璋说了些什么,使得他“大悦”呢?
当时情形是这样的——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当地长者,有知识的人,对他很是礼待。尽管如此,你要用一个人,总得考考他呀。朱元璋——尝从容问曰:“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李善长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话里有四个关键词。
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山川王气。
(刘邦剧照)
其中,山川王气,是没法选择的,就像人在出生时,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故乡。但它并不是虚的,它能给想成大事者心理暗示——我确实是沾了灵气的呀——但这并非关键。毕竟,若这种说法在理,那出生在沛县的人,难道不是王气更足?
因此,真正的要害,在前三点。所以,李善长才会说,“法其所为”。山川王气是学不到的,但其它品质,是学得到的,也是古来开国皇帝们所必须具备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波哥谈古说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