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之《李将军列传》读书笔记
林惠萍
![](https://img.haomeiwen.com/i4306428/862b411312f7a25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306428/f395c9bfeca005e5.jpg)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什么李广功名显赫,却时运不济,至死没有被封侯?几千年过去了,李广一直被后人叹惜!
一叹李广之才!他神勇奇射,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描写了李广的高超箭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的箭术不亚于春秋时期神射手养由基的“百步穿杨”。李广镇守边境,身经七十余战,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他带兵简易,爱兵如子。这才将带兵,不打更,不巡逻,军事才能堪称一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到官兵一致的将军。遇到断粮时士兵们没有吃饱饭他绝不吃一口,遇到缺水时士兵们没有喝足,他绝不喝一口水。李广带的士兵平时轻松,可是遇到打战,士兵们会为他拼死而战。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二叹李广之运!如此有才的将军为什么一直不被封侯?汉武帝认为李广“数奇”,在漠北之战中,命卫青把李广调离前锋,转到右将军部。李广又在行军中迷失了道路,误了与大将军汇合的日期,这不但没有立功反而遭来杀身之祸。可叹可气啊! 两次封侯的机会都错过了,有人说他过于冒险,有人说他恃才傲物,有人说他缺少卫青和霍去病的敢打敢拼的锐气,如果这些不足就掩盖了李广的功劳,那汉朝最高统治者似乎缺少一点王者该有的度量,王者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允许每个人都存在个人的局限。而且李广廉洁,“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司马迁的字里行间无不让人为李广扼腕落泪……
三 叹李广之死!李广在漠北之战中带军误了汇合之期,为什么他选择了自杀,不选择用钱赎罪?很多人为之不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呀!我赞同王立群教授的说法。他把漠北之战当做封侯的最后机会,如若立功可以实现人生的目标,无奈事不遂人愿,他的最后的希望被汉武帝和卫青掐灭了!将军带兵误期首先必须接受审问“为什么耽误汇合日期”,李广觉得这是个侮辱。因为他是个有血性的的好男儿,好男儿应该血战沙场,马革裹尸,可是他觉得自己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最后他慷慨愤然:我李广身经七十余战,六十多岁了,无法面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李广认为这是受辱,在受辱和自杀之间,李广选择了自杀,他选择死是绝望的表现。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跟赵食其一样拿钱赎命。他是一个率真的人,不通世故,不善于掩饰自己内心的愤怒,如此率情率性之人可见也不会阿谀奉承,立功封侯的确会很难啊!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司马迁在李广这个悲剧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这位史学大师在《史记》里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写了李广的才气、写了李广的抗争,写了李广的无奈、写了李广的不幸,字字含情,句句赞誉,读之令人唏嘘!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毁灭是个生与死的抉择, 李广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他人格的崇高,体现出一种最深、最痛的割舍。这种深痛的崇高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性情,或许这便是悲剧的审美价值所在。
读《史记 》
![](https://img.haomeiwen.com/i4306428/77b355d9b804dde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