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很习惯遵从这样一条规律:学习就必须得考试、考试就少不了分析和批评。
无疑,这样的做法把考试当做了一种“比”的重要途径。然而,犹如张文质老师在其卓著《教师的使命》中所言:教育不应该是淘汰系统!
我们的考试如果为了相互之间的“比”就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也因为这个结果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又提出不能让学生直接知道成绩,或者不能以实分制公布成绩。于是,就有了等级制成绩记载方式。
再后来,又有人还是有意无意去“研究”等级制背后的实分。如此一般折腾!
索性还是把考试和成绩划作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或者说专利。
请问:谁说的“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不需要成绩?
不是不需要,而是怎么看待的问题!比如正常的思考应该是: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那么,考试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考试有三大目的。
第一,检索学习情况
再高大上的教育目的、再宏观的成长理念,他们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这就是通过考试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掌握的基础。
也可以说,要搞素质教育是必然,但是不可能不要考试、不要成绩。因为所要求学的知识和检索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做奠基就得不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那么,学生对这个必须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我们就需要去检索,而检索的方式主要是考试或者考察。
所以,考试或者考察不仅仅没错,而且是有必要的。错就错在,当检索出学生对基础的掌握有问题时,我们大多的老师不是站在让学生掌握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改进教育教学,而是不正当地引用这个考试的结果,欲望着想达到通过自己的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
考试或者考察的检索是发现学生学习不足的重要手段,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现状并确定引导、激发关键突破口。
第二,体验学习成就
学习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并在用中感受学习的价值。在目前无法完全实现“生活教育”的今天,我们怎样让学生去用呢?怎样在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并又一次激发学习欲望呢……
我们是不是有条件或者探索出用一一考察学生“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他的成长呢?
我们的答案是“很难做到”!我们还是习惯自觉选择考试或者考察之类的检索,让学生在考试或者考察中感受自己的成长、感受成长中的幸福。
所以,针对检索中发现问题,我们就应该看纵向的孩子的变化和成长,而不是横向的“比、比、比”。
比的结果,既不利于学生在考试中体验成就,又不利于检索学生学习情况。甚至于造成学生厌倦考试,这其实是学生放弃了自我能力的展现,无论检索的结果是好还是坏。
第三,找准发展空间
考试试卷中有两个数据是最明显的:满分是多少?及格需要多少?
依据鲍鹏山教授在其卓著《好的教育》中的阐述,我们也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满分是100分,为什么规定60分就及格呢?规定到70分或者更高呢?行不行?
鲍老师的阐述让我倍受感触:规定60分及格就说明有40分的空间让学生去发展、去自主发挥,甚至于去尝试哪怕犯错!
如果我们是一位真的教育人,我们深深品味鲍老师的这一句话,定会感动不已。
是啊,我们的教育太多的不允许学生犯错了,我们的教育太多的看中学生考了多少分而忽视了学生还有多少空间需要去发展、需要我们去具体化地去引导和激发。
更可悲的是,我们还把这个引导和激发的使命推脱于学生太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