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源是什么?又是什么造成了不同人之间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呢?
这是一个极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
从对贫穷认知及应对角度出发,可以将人类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积极面对的人,一种是消极应对的人。

正因为这两种对于贫穷的不同理解和认知,造就了贫富之间的“马太效应”。
追求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存在于每人类本能之中,而财富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应该知足常乐,我们应该安贫乐道”。
有些人认同这些劝诫并将它们奉为圭臬,然后不断自我催眠式的说服自己去相信。

他们压制自我的意愿,那些追求美好、快乐、自由生活的意愿。
他们埋葬自我的梦想,那些人生中最宝贵、最富有激情的东西。
他们拒绝自我的升华,那些让我们更真实认识世界和改造自身的能力。
他们唯一做的就是,不断让自己相信“不要为了追求财富让自己陷入被动"。

譬如他们会说:“不要去尝试那些我们不懂的事情,干好我们的老本行,再努力工作一点就可以”。
这些“知足常乐”的人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群主动放弃的人。
但是我们清楚知道,只要那些不断渴求在生活中获取更多的人,生活才能给予给我们更多的馈赠。
就如同讽刺文学大师《格列佛游记》的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说的:“不期望任何事的人是有福之人,因为他也不会失望”。

当我们成为这些“知足常乐”的人之后,会对哪怕最低质量的生活条件都感到满意和安逸。
我们会习惯一种默默无闻、泯然众人矣的生活,因为我们所接触的大部分人都是如此生活的。
我们不在意生活的真谛是什么,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可以,哪怕是如同一只生活在黑暗中的地鳖一样。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驱除黑暗成为一个生活在光明中的人呢?

答案很简单,战胜黑暗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光明填满它,因为黑暗是无法去除的,它是光明的反面。
那么光明又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的期望或者说是梦想。
当我们有了期望或者梦想,就如同在黑暗的中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灯塔。
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拥有什么,这些想要的就是我们未来能获得的。

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无别选择,必须全力以赴的奔跑才能达到光明的彼岸。
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梦想终将实现,但必须历经艰辛,饱尝世间冷暖。
我们要记住永远不要怀疑我们的梦想,永不要怀疑自我,永远不要让我们努力的目标低于期望。
请牢记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你不值得拥有”,因为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我们值得拥有什么。
阅读改变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你阅读了吗?我是小贺期待明天与你相会。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人公众号lixiyue82——西月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