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语言的四条重要法则
各位朋友们,你想象得到吗? 一位搞运输的演说者的听众,居然比一位大学教授的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固然大学教授风度翩翩、学识修养俱佳,演讲也条理清楚、讲究发音,但他却缺少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即真实与具体。他的语意朦胧,概念化的抽象论证太多,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教授的演说是用理论,编织成的脆弱的抽象集合网络,缺乏生动性,具体性。
而运输者的演说,却具体而真实。他们用自身的经历为例证,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实例作为自己论点的论据,这些正面的,反面的实例都是演讲者的体验,因此充满活力,内容新鲜生动,富有生动性、真实性,因此,能吸引、打动听众。
这个事例,并非要比较大学教授与运输者的不同,只是借此说明怎样才能使演讲更具鲜明的色彩,更能吸引听众。
演讲语言的四条重要法则,这样表达更吸引人吸引听众的演说语言有四条法则:
1.规定主题范围
(1) 选定主题之后,就要围绕主题选择组织语言,严格遵守,不能超过主题所需的范围。
失败的演说,很多是因为演说者讲的事情太多、太杂,听众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去体会主题。如果你的演说内容是生搬硬套、平铺直叙,试想别人对你的话题还有聆听的兴趣吗?
(2) 要点越少越好。例如谈到旅游方面的话题,由于演说者过于热心,往往会把景点的一花一草,一石木,巨细无遗地介绍给听众。殊不知这样讲,听众不可能跟上演说者的叙述速度,顶多在脑子中留下一片模糊的印象罢了。但是,如果你把景点中最有趣的见闻,或者某一情趣最浓的景致描述出来,那么,便可给听众留下突出的印象。
任何主题,都要把握好要点,主题范围的限定、时间安排应恰如其分。
限时5分钟的演说,只能有一两个重点; 30 分钟的演说,要点也不要超过四五个。因为,长时间的演说,也不能把四五个要点阐述清楚。所以要点精而少为好。
演讲语言的四条重要法则,这样表达更吸引人2.主题的选择应精益求精
论述主题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虽然此举比深人挖掘主题要容易得多,但这种投机取巧的简单把戏,是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的。“ 挖掘主题”你就必须认真思考:你所确定的主题有何价值?这一主题在实践生活中能否得到印证?你的论点究竟要表明什么?是否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能否让听众信服?
这都是必须认真推敲的。只有如此,听众才能产生共鸣。在一个主题的四周,至少有一百种以上的不同看法,而这众多的看法中,只要选取十个加以整理即可,其它的则都可以放弃,经过这种筛选,你的主题就比较精炼了。
演讲语言的四条重要法则,这样表达更吸引人3. 多举生动实例
第洛德夫.弗利西在《文章作法》中指出,“真正耐读的书,只有故事”。事实上,畅销的书籍和杂志,其文章都是以近似口语的文体写成并且文章中穿插许多奇闻轶事。所以,应将一些必要而又有趣的故事,运用到演说中。
皮耶是一位拥有数百万观众的节目主持人,他曾向记者表示: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深切体会到唯有举证实例,才能将思想表达得浅显易懂,更加引人人胜、更具有说服力,证明重要论点-定要举出生动有力的实例。”
实例的选择和运用也不能良莠不分,一般要遵循如下五个原则:
(1) 要有人情味。如以“成功的秘诀”做为演说题目,那么多数人都会用一些抽象的美德或原理、原则进行论述,或者采用有关勤勉、忍耐、奋斗等的说教性理论。有人曾对此问题向一位美国企业家指出: 最能引起听众注意的,就是经过升华、美化的实例,并且要列举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那样才会对听众有所帮助和启迪。
(2)使用真实姓名,将故事个性化。演说中的事例所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最好能用人物的真实姓名和职务。如果不方便,则可用假名来代替,例如张三、李四等一-般无个性的名字,虽然是代名词,只要故事富有个性,并且生动,同样能达到预期效果。
(3)交待要清晰分明。交待事例一定要明确、清楚,这是毫无疑义的。怎样做呢?在这里可参照新闻记者写报导用的五W原则: 时间(when), 地点(whe), 人物(who) 事件(what), 事件发生的原因(wh)y。这五个要素交待清楚了,你的演说就会给听众以具体真实的感觉。
(4)利用对话使演说更生动。
演讲语言的四条重要法则,这样表达更吸引人4. 使用具体、亲切的语言
应该多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有的演说者对这个技巧尚且不知,有的知道者也未加重视。实际上,凡能引起听众听讲欲望的演说者,都善于在形象化的修辞,上花功夫。哈巴特.史宾塞在《文体的哲学》一文中说:
“当我们思考一件事时,不要用一般性的抽象概念。而要用特殊的形象概念。不应用‘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娱乐、愈野蛮,则其刑罚法规也愈严苛’这样的方式来描述,而应该用‘一个国家的人民,愈喜欢战争、比剑,则他们也一定会愈加喜欢用绞刑、水牢等残酷的刑法来惩罚犯人’的方法来描述。”
网友评论